对于太原,古语解释称:“广平曰原”、“高平曰原”、“原之大者”、“地广而平者”。太原即为大平原之义。
时过境迁,曾经广平的古城太原走到城市发展的十字路口。
从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层面来看,太原经济圈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和昌九工业走廊并列为“中部六极”,太原经济圈则是中部地区“北引擎”。但与中部六省份相比,2009年太原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口总量等指标均位居最后;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太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全国地位下降,并在国家战略的地位中面临边缘化危险。
在此背景下,袁纯清履新山西之后,在太原调研期间, 认为“太原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有限,没有自己的腹地,需要重塑核心竞争力”,并提出将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
这使得太原接下来的城市发展被赋予空间地理置拓展和国际化双重色彩。
至此,在拥有 2500年历史的太原城内外,多年前就被提出的太原向南的发展战略再次让人们充满期待——在太原城市圈的重塑过程中,太原和晋中市的一体化发展将路归何处?
1. 点题区域大都市
太原面临由内而外的重塑。
自今年6月中旬开始,一场转型发展大调研在山西全省展开,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研究亦属19个主题之一。
目前,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调研组已经成立,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任组长,太原市副市长荣彤、吉久昌任副组长。《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亦由山西省建设厅等部门加紧编制。
“太原经济圈”概念提出已有二十余年。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山西省经济研究领域有关研究人员开始涉足太原经济圈研究。
“从地理位置来看,太原位于山西正中央,是联系周边市县的最佳区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城市与城市之间便形成紧密联系,但这种联系是城市主动互融形成的城市群,而非经济圈。若经济圈能够形成,那么将赋予山西更多发展机遇。”山西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景普秋说。
所以,规划和建设好大太原经济圈,提升其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仅直接关系山西在“中部崛起”的竞争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而且直接关系山西未来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
而且,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已经将太原城市圈列入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之一。山西若要在中部“诸侯经济”中崛起,也需要快马加鞭,使这个中部地区发展的“北引擎”名副其实。
原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太原市市长万良适说,太原经济圈是山西省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将是山西省生产要素的配置中心、科学技术孵化中心、物流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山西省和太原市主流的智囊人士研究结果认为:太原要实现大发展,必须打破现有太原市区划的约束,扩大现有太原市发展的“城圈”,建设太原经济圈, 扩大经济发展空间,在更广阔的地域和空间中谋取发展。
而将太原经济圈纳入政界视野则要归功于《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1999年国务院要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编制城镇体制规划。当时山西省成立了城镇体系规划领导组,由原山西省建设厅副厅长曹昌智负责。
曹昌智曾公开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解决,就是如何提升太原的省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国内专家提醒我们要考虑到太原现在的发展所受到的腹地、 空间非常有限的制约,建议能够构建太原都市圈。最后我们把构建太原都市圈和太原榆次的一体化发展纳入了规划”。
2003年《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上报国务院,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便是“提升省会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而都市圈的核心就是“太榆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