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同城化路归何处?
那么,在经过近20年的理论研究之后,在新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太原和晋中将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实现同城发展?
晋中市政府办公厅研究室主任郝启康认为,“太原经济圈和太原晋中一体化问题已经到了具体实施阶段,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怎样才能做好的问题。”
“太原经济圈不是太原、晋中或者圈内其他市县的局部问题,而是事关全省,影响全国的一项发展战略规划。在现行的体制下,圈内各成员之间的互相协商不够。只有省政府下决心,出决策,并具体组织研究实施,太原经济圈建设才能有突破。”郝启康说。
包括郝在内的众多学者和官员一致认为,山西需要建议成立高层次、有权威的太原经济圈协调小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地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重大问题。一方面对上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下指导协调两市形成经济协作区产业布局规划、发展功能定位等。
“另外有必要成立一个常设的发展研究院,或组织一个民间性质更强一点的机构负责具体事务研究。”太原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建林建议。
因为目前尚未成立山西省政府层面的组织机构,太原经济圈研究主要集中在太原和晋中两地,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两地没有实现对接,因而从发展思路和方式上也有诸多不同,同时也出现了“城市群”、“经济圈”、“都市圈”等诸多表述方式,其内涵有所不同。
所以,研究者普遍认为,在长时间的理论研究之后,太原、晋中同城化理应寻找一个突破路径。
2009年1月,由山西省建设厅编制的《太原经济圈规划纲要草案》对外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一规划纲要中,提出太原晋中同城化“十同”模式,即规划同筹、制度同构、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教同兴、交通同网、设施同布、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作为同城化的主要推进措施。
山西省建设厅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规划正在做进一步修订,同城化发展的‘十同’路径在微调之后将付诸实施。”
具体而言,“十同”分别是:
规划同筹,在区域规划指导下加强两个城市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
制度同构,强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双方的户口享有互为同城待遇,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上享受同等待遇。
市场同体,统一发布招商项目,联合组团进行招商。两市食品、农产品等入市销售实行“首检互认制”,免疫认证。实现两市通存通兑、实现通讯的同城同价。
产业同链,调整两地的产业布局,引导太原和晋中的新上工业、高新产业、物流业等产业向太原、晋中接合部集中;科教同兴,推动两城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鼓励优势院校跨区域重组或联合办学。
交通同网,近期内规划建设太原到晋中间的第二、第三快速通道。撤销两地间的所有公路收费站、点。两市出租车和公共汽车实行统一票据和统一价格,所有往来两市市区的车辆均视为市区公共车辆。
设施同布,共建供水、供气、供热、公交等城市基础设施。协商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避免出现道路不通、交通难行等现象。
信息同享,建设面向两市的大容量高速传输网络;
生态同建,共同划定城市周边区域的景观生态结构,提出一体化的建设目标;
环境同治,强化对环境污染的同防同治。对于社会治安环境,也应考虑实行同城化管理。
“但是实现‘十同’,谈何容易?在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能否实现跨行政区域的‘制度同构’概念?在交通同网方面,太榆路许西收费站这个钉子,都不知何时能够铲除,两地虽相隔数十公里,通信、邮政、户籍能否在短期内有所突破?”有山西省学者质疑。
此外,在产业规划方面,两地政府官员均希望将更多的项目引入到本地。以物流产业为例,晋中和太原所依赖的路网资源相同,两地也均称本地更有利于发展物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