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太原向南的逻辑
太原城市发展的困惑不仅来自于山西省担心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自己被边缘化的考量,对太原本身城市发展规划来讲,也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太原发展受地域局限,产业过多依赖重工业,城市功能不全,基础设施不尽完备。”太原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温国强说。
从区域经济角度观察,太原作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尚未完善。眼下的太原还没有足够的能量担起区域经济中心的重任,其辐射能力和聚集能力仍需加强。只有太原城市功能足够完善,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圈中心。
而且,由于太原的城市功能相对滞后,周边北京、西安、天津、郑州、石家庄等大中型城市对太原经济圈内的其他城市有很强的吸引作用。长时间以来,太原诸市形成这样一种人口流动格局:“晋城人去郑州,阳泉人去石家庄,大同人去北京,运城人去西安。”
“当前太原经济圈的核心问题是,太原自身吸引力和辐射力不强,说到底是如何加快太原发展的问题。而要发展太原城市圈,则必须进行高起点运作,包括太原资源型的经济转型。”温国强说。
此外,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不足是包括太原在内的山西诸市共同的症结。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山西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6.62台,全国倒数第一;人均道路面积8.55平方米,全国倒数第四;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13平方米,全国倒数第四;建成区绿地率26.31%,全国倒数第五。
今年6月5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太原调研时,让太原市政府官员印象深刻的是所谓“四多”的要求:太原要多种树、多修路、多建桥、多建厕所。
从地理空间上讲,太原的城市扩张越发掣肘。太原地处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簸箕口”向南,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
夹在群山之间的太原古城,易守难攻,古时为军事要地,亦被看做龙兴之地。北齐政权建立者高洋父子发迹于太原,隋场帝杨广也将太原视为“发祥之地”,李渊父子亦从太原开基立业。
而随着时代更迭,太原的优势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这个城市当前发展的障碍。太原市政府为寻找更多的发展空间,提出“南移西进、北展东扩”发展思路。而实际上东西北三面因山脉阻隔,没有更多的地理位置可供拓展,南移成为太原发展的唯一出路。
太原向南已是城市发展必然。小店区则成为了太原市整体布局“南移西进”的主要扩张区域。
小店区位于太原市发展的前沿。国家级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坐落在小店区,小店区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科工贸的重要发展基地。中国煤炭交易中心、山西国际会展中心、太原美术馆、山西大剧院等十大建筑也坐拥在小店。
有山西省政府官员介绍,山西省和太原市政府部门原计划迁往小店区。由于国家严格限制政府楼堂馆所建设,故政府迁移工作搁浅。
“太原市城市核心区将从迎泽区南移至小店区。太原市区中轴线也将由位于小店区的长风街取代迎泽大街。”太原市一位研究者对记者如此预测太原发展的大势。
不过,太原向南发展本来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地理空间,但是土地仍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记者了解,小店区每年建设用地指标为几百亩,远远低于需求。一些项目采取先建后批的方式,若从下到上层层审批,那么项目运营时间将大大延后。
小店区招商局副局长何秉军说:“由于工业用地资源紧张,很多项目很难落地。2009年初南京雨润集团看准山西市场,有意落户小店,但是由于土地无法下拨,至今仍被搁置。”
“因为土地规划权掌握在市政府手里,审批过程复杂。而城区政府权力有限,往往好的项目在手,因为土地问题迟迟不能上马。有的项目有签订合作意向到现在已经有三四年,至今仍未动工。”何秉军显得十分焦虑。
为了解决项目土地问题,小店区招商局人员开始四处寻地,将区域内一些闲置的建设用地登记造册,引资项目与业主采取租赁、合营等方式获取土地。
“另外找地的办法是土地置换,将位于选址区的耕地和其他地域的非耕地进行置换。但并非所有能够置换的土地都适宜农业生产,而且这其中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土地置换也只能临时止渴。”何秉军说。
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在太原南移的大势之下,更是在小店区快速发展。
小店区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小店区第三产业在GDP中多占比例60%以上,位居全省119个区县第一,其中房地产是三产的大头。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太榆两地许多单位以至开发商早已看中太榆间土地未来的供求走势和升值潜力,加之两市市区的发展和扩充,所以一场占领乃至争夺太榆间土地的“战斗”早已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