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咫尺天涯太榆之间
与太原相隔只有20多公里的榆次被认为是太原拓展其城市经济、产业布局的风水宝地,实现太原与榆次所属的晋中之间的一体化发展,也被认为是太原城市圈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太原和榆次均有一体化发展的诉求。太原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防止污染任务很重,城市水资源匮乏,建设用地紧张,发展空间非常狭小,已经对城市竞争力产生影响。
晋中榆次区作为经济区的核心城区,土地、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门类较全,交通便捷,城市基准地价仅为太原1/3,是太原城市扩展、产业转移的首选方向。
“晋中希望融入到太原经济圈之中,希望借助邻近省城的独特优势。”晋中市政府办公厅人士坦率地说。
“太榆同城化是打造太原经济圈的关键,也多次列入山西省和太原市的议事日程,但是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太原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调研员贾茂泉告诉记者。
各自为政的现实,将太原与近在咫尺的榆次割裂开来,并人为加剧了两地产业布局同质化,两地可谓咫尺天涯。
在太原与榆次交接之处,太原旗下有太原高新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民营经济区三个开发区;晋中摆放的是晋中开发区、榆次工业园区。在地方政府深度参与地区经济的背景下,生产要素流动的行政导向十分明显,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分割现象异常严重。太榆产业结构之所以趋同,与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密切相关。
有当地官员告诉记者,两地之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互挖墙脚,“榆次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措施,一些企业便从太原迁到榆次,虽然相隔有20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使之泾渭分明。”
比如,“双合成”本是太原糕点老字号,但今天其工业园区却落户在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无疑是两地产业竞争的最现实的案例。
如果能够实现同城布局,从区域的整体出发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这样的现象完全可以杜绝。
“晋中作为与太原相邻最近的中心城市,具有相对丰富的土地、劳动力和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明显,在承接太原文卫、科教、娱乐、居住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物流、制造业、旅游业、农业等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晋中市市长张璞认为。
太原和榆次的居民对同城化有非常高的期许和等待。
901线路的开通至今仍是太榆两地同城化最值得炫耀的标本。901公交车起点为太原火车站,终点至榆次老城,全程票价3元,也是连通太榆两地的唯一城际交通。它将太榆之间的时间距离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其日客流量也从最初的5000人飙升至万人以上。
人流在太榆两地大规模流动,肇因于交通所限,在太榆两地“黑车”产业滋生。901夏季末班车时间为20:30,冬季末班车时间为19:30。末班时刻一过,大量私家车主、非法运营公交车辆便在太榆两地疯狂招揽生意。此时,从太原到榆次要付出的成本则要从3元飙涨至80元,同时还将面临一次次被黑车主“倒卖”的风险。
横亘在太榆两地之间的另一屏障则为许西收费站,该收费站所在的太榆路是联通太原和榆次的重要线路。资料显示,该收费站是1996年扩建太榆路,山西省交通厅为吸引港商投资而设,双方约定合作期限为23年。
十几年之后的尽头,许西收费站成为太榆两地直接对话的障碍。为避开收费,来往两地的车辆多绕行黄陵村,由龙城大街开往榆次,使两地距离无形延长。
而另一个有点滑稽的样本是,山西商务学院处于太原与榆次交界处,通信是在校师生所面临的颇为尴尬和无奈的问题。他们发现,在校内是太原手机信号不同,但一出校门走几步便是榆次信号。人人都在市话和长途电话的纠结中忿忿不平。
所以,尽管太原和晋中两地城际公交已经开通,实现了煤企供应互通互补,广播电视节目互相覆盖,城市交通网络逐步延伸对接。太原、晋中同城化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