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股票入门股票心得
 
 
巧用ETF挖掘市场投资机会
发布时间:2009-3-12 17:36:49
 
文章内容

  读者来信:

  我对近期的市场把握不准,感觉现在的股票挺不好做的。有人介绍说不如就买ETF,可能这个品种更适合近期的市场。但我对ETF不太了解,朋友简单说了一下,我也没太听明白,希望专家给介绍一下。

  ETF即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又称交易所交易基金,自2005年上证50ETF在交易所挂牌交易以来,已经有五只ETF品种在交易所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由于ETF既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又可以在一级市场上申购和赎回,因此,ETF具备很多不同于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特点,在这里笔者主要从投资策略的角度阐述如何运用ETF来挖掘市场投资机会。

  反弹后期用ETF替代题材股

  由于ETF和标的指数涨跌的高度一致性,投资者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复制指数以赚取指数收益的极佳投资品种,但是投资者往往在选择时处于两难境地:买股票担心赚了指数不赚钱,买ETF担心上涨的收益不如买股票大。目前国内A股市场的行情主要就是蓝筹股价值投资和题材股概念炒作。除了反弹初期的个股普涨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具有跷跷板效应,例如春节之前题材股概念炒作火爆而指标股表现却差强人意。在这种背景下,ETF的机会主要在于反弹的后期,一方面因为题材股总体涨幅过高进一步上涨空间不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指标股涨幅过低有补涨需求,踏空基金有入场欲望。因此,在反弹的后期投资者选用ETF替代手中持有的涨幅过高的题材股是不错的选择。当权重股轮番启动拉升指数时,选择权重股不如选择ETF,因为在结构性牛市中,除题材股和指标股出现分化之外,指标股之间上涨的节奏也不一样。因此,与其去预测下一个行业热点,还不如配置相关的ETF品种。例如在近期国家推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过程中,预测下一个产业振兴规划名单的难度很高,并且产业振兴规划名单出来之后热点的持续性也不好把握,因此,当指标股机会来临之际,配置部分ETF品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指数剧烈震荡时进行套利交易

  利用ETF在一级市场的申购和赎回,投资者可以实现ETF的类似T+0交易,这在指数剧烈震荡的情况下能够发挥巨大的优势。目前国内的权益类投资品种中除权证之外,其他品种尚不能实现交易的T+0。很多股票投资者有这样的体会,就是短线抢反弹之后当日浮盈不少,但是等到次日开盘获利盘大量涌出导致指数大幅低开,短线收益大幅缩水,甚至亏损。因此,当市场剧烈震荡,涨跌持续性差并且方向不明朗的情况下,投资者可以选择买入ETF来博取指数震荡的收益。投资者虽然不能在二级市场上直接卖出当日买入的ETF,但是投资者可以选择将ETF赎回成一篮子股票然后立即卖出,从而实现ETF交易的类似T+0交易。由于套利交易机制的存在,ETF市价与其瞬间单位净值IOPV高度一致,而IOPV根据其成份股市场价格计算,每15秒更新一次。因此,ETF赎回成一篮子股票卖出与在二级市场上直接卖出ETF的收益偏差很小,目前ETF套利偏差只有千分之几。

  权重股长时间停牌时

  申购ETF卖出

  如果ETF的某权重股长时间停牌,为避免该股票复牌后的风险,投资者可以利用一篮子股票申购成该ETF卖掉,从而投资者可以按照该股票停牌前的价格间接卖掉该股票。虽然这会增加一定的交易成本,但是在补跌风险比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处理方式还是值得一试的。以长江电力为例,长江电力停牌前上证综指高达3500多点,而目前上证综指依然在2000点左右,因此,持有长江电力股票的投资者面临该股票复牌之后大幅补跌的风险。目前ETF的申购赎回清单中成份股的权重是按照该成份股的最新收盘价格来计算的,因此,对于长江电力这样停牌的股票,投资者相当于是按照其停牌前的价格来换成ETF。通过这种操作,长江电力的持有者可以将风险转移给该ETF的持有者。当长江电力复牌后其大幅的补跌会导致该ETF的净值出现突然下挫,从而给该ETF的持有者带来额外的损失,因此,投资者也要注意避免类似的风险。

  (齐鲁证券 黄常青)

[责任编辑:kewinfan]


相关文章
  •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把握投资机会
  • ·[组图]机构参与度逐渐升温 捕捉增发股投资机会
  • ·[图文]政策面提供坚强支持 继续关注主题投资机会
  • ·新政策带红相关板块 基金看好五大投资机会
  • ·[图文]电广传媒(000917)创投带来交易性投资机会
  • ·[图文]南宁糖业(000911)糖价上升带来投资机会
  • ·急跌中挖掘投资机会(股海观潮)
  • ·融通内需驱动基金分享4万亿投资机会
  • ·信达澳银陈绪新:信用产品充满投资机会
  • ·巧用ETF挖掘市场投资机会
  • ·经济已处底部区域 一季度关注两大投资机会
  • ·基金公司乐观看市把脉09年投资机会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