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蒜者:谁还去种蒜?
市场供应相对紧张,大蒜价格算是“火借风势,越烧越旺”。然而,一轮涨价下来,真正的蒜农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原因何在?种蒜的不如倒蒜的。拿业内流行的一句话说:现在谁还去种蒜啊?
记者替蒜农算了一笔账:每家以10亩计,以目前4000元/吨的高价算,10亩蒜产10吨,收入4万元,扣除每亩1500元的成本,纯收入仅为区区2.5万元。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该收入离小康或致富的标准相差甚远。
作为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蒜农,往往获取的价值最少。刘普合表示,市场不是万能的,价格扭曲的例子很多,尤其在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很低的情况下,只靠“市场调节”是不能保护弱势群体的农民利益的。这需要依靠两手来解决问题:一是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的明确要求,要形成示范社、示范村和示范产区的有机的经济体;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大蒜市场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即市场要活跃、有序、公平、保护农民。这两手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的各种作用中,加快制度供给、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规划至关重要。
外资:死守定价权
“大蒜问题只不过是中国经济话语权丧失一个典型的情况。”东方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王涛表示,虽然中国是大蒜最大生产国,山东是大蒜生产最多地区,但大蒜价格却不由他们说了算。定价权问题在中国很普遍,中国的大豆产业、钢铁产业、纺织产业,几乎都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但都没有话语权,最根本问题在于产品定价权掌握在外资手中。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中国大蒜出口约占世界大蒜贸易量的90%,可大蒜的定价权却不由中国说了算。
或许正是看到这方面的弱点,山东方面加强了对大蒜价格的定价权争夺。刘鹏表示,目前,金乡刚和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建立全球的金乡交易官网,出台全球性的大蒜价格指数,这样也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对价格的影响力。
“争夺行业定价权,是中国许多产业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王涛表示,只有取得行业价格话语权,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所取得的绝大部分利益,才能归中国享有,否则,中国的角色就将长久地在产业链利润最薄弱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