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8000亿储值卡市场表面繁荣 背后藏风险黑洞
发布时间:2010-1-18 19:27:00
 
文章内容

洗钱、行贿、送礼、员工福利、避税、无息集资,如此庞杂的正常或扭曲的市场诉求都通过一张小小的卡片,尽得满足与释放。从北京的金融街,到上海的淮海路,名目繁多、数额庞大的储值卡,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无监管的荫庇下,是否隐匿着金融安全之患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小波 仇江鸿 陶卫华

北京金融街,投资广场8层,几乎天天人群熙攘。2009年12月18日、12月24日、12月31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三天走访于此。

这里是储值卡发卡机构资和信控股集团(下称“资和信”)的一个售卡点,21个同时营业的售卡窗口前,办理业务的人络绎不绝。远远看去,这里与一家业务红火的大型银行网点无异。距离该售卡网点百米之遥的百盛商城内,商通卡已经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卡,与普通的银行借记卡一样畅行无阻。记者在人气颇旺的中友、君太、贵友大厦等大型商场调查发现,持卡者比比皆是。

这些商城内外,收购该类储值卡的 “黄牛”,生意同样红火。他们的主要生意是,给那些拥有储值卡而不消费的人,直接兑付现金。

这并非北京独有的现象,亦并非只是“商通卡”的繁荣。国际发卡机构雅高曾委托零点公司做过中国市场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预付费市场规模最少有8000亿元,以2倍于GDP增速的速度扩张。这一市场之下,商通卡、开联连心卡、润京卡、瑞通卡、福卡等等,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势如破竹。

一定程度上,储值卡就是一张非实名的借记卡。但正是因为非实名,它不仅成为“送礼”的良好选择,亦成为洗钱、企业避税发放员工福利的好载体。

对于售卡机构而言,其规模庞大的沉淀资金,不仅无息拥有,而且可以投资获利。一旦投资失利,从购卡者、持卡者、特约商户到“黄牛”,这条利益链上的所有共同体们,将无一幸免,所谓的储值卡将分文全无。

一种庞大的需求市场,一个新型的商业模式,一种没有监管的现实,这些共同缔造了储值卡的繁荣,亦在不知不觉累积着天量的风险。

预付“储值”

按照人民银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对储值卡的定义,“储值卡是发卡银行根据持卡人要求将其资金转至卡内储存,交易时直接从卡内扣款的预付钱包式借记卡。” 借记卡是银行卡的一种,“非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代表机构经营银行卡业务的,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予以取缔”。

但目前看来,虽然资和信等卡多以“积分卡”自称,其功能却已经与“储值卡”无异,在私下的交易场合,这些卡被直接称为“储值卡”。

神州数码BPO事业部业务总监唐大杰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储值卡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开放式的,由专业的第三方发卡机构发行,可以在众多加盟的特约商户中支付使用;二是封闭式的,一般是商业主体自行发售的卡,使用范围也仅限于本商业主体,如家乐福卡、北京华联卡等。

目前,这些琳琅满目的储值卡,遍布了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一线甚至二线城市。这些卡,不仅在一地广泛地使用于各大商场、超市等,甚至可以实现跨地区支付。

在北京市场,现在流行的储值卡包括:商通卡、资和信信贷卡、家乐福卡、北京华联卡、开联连心卡、润京卡、瑞通卡、商联通卡、兆亿通储值卡、恒信通易付卡、e龙卡、雅高E卡等。

而上海比较盛行的则是联华OK卡、雅高卡、一城卡等。目前,一城卡除了可用于购物、支付水、电、煤气等,甚至也可以将余值充值到其它同城的储值卡。

随着卡市场的膨胀式发展,发卡机构自身也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2009年12月中旬,位于北京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的资和信售卡中心正式营业。这已是资和信在北京开立的第三家营业网点。于2006年8月才推出商通卡的资和信,3年急速扩张后,已经稳居北京储值卡“老大”位置。

有商业人士估算,资和信2008年的售卡额可能达到40亿元左右,而其3年累计发卡的金额可能超过100亿元。

2009年12月31日,北京西南四环资和信商场8层,售卡中心人来人往。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8000亿储值卡市场表面繁荣 背后藏风险黑洞
  • ·学者:个税起征点应一次性提高到8000至1万
  • ·新上海人:月薪8000元还是买不起房
  • ·(公司)银座集团定向增发不超8000万股申请获通过
  • ·7月中国增持美债241亿 总量再超8000亿美元
  • ·我国减持美国债251亿美元 余额回归8000亿以下
  • ·8000亿信贷涌入房地产 各大房企应对有招
  • ·中国5月增持美债380亿 总量首破8000亿美元
  • ·5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债首超8000亿美元
  • ·中南建设上市两天即谋定增8000万股融资
  • ·迈克尔·杰克逊追悼会门票炒到8000美元
  • ·[图文]中国银行(601988)8000亿资金今解禁 高开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