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前两项费用是最大的利润来源。
由于储值卡先储值后消费,必然形成大量沉淀资金。某储值卡发卡机构人士告诉记者,售卡所得是放在储值卡机构账户上的,它们一般都让第三方IT服务机构,为自己订做了独立储值卡清算系统,并在各特约商户布有自己的POS机(消费时的刷卡机具)。只有当储值卡在商家消费后,发卡机构才会与商家结算,一般按月结算。对于一些大型的商场,发卡机构有时需要预付一定的保证金,但对于很多小型特约商户,则无保证金要求。
庞大的沉淀资金即使存放银行,也可获得不菲的收入。由于这部分资金是无息获得,其收益颇为可观。
除了沉淀资金收益外,商家返点也成为储值卡公司收入的另一大来源。返点的高低,除了取决于特约商户的谈判能力外,亦与不同商户的利润率高低有关,基本均需“面谈商定”。
福卡售卡中心一位内部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说:“各个合作商家的返点比例都不一样,一般大商场的返点比例很低,不到1%,美容院等比较高,有5%-10%,甚至更高。”
对于一般的食品类企业,福卡市场合作专员王经理说:“返点最低是5%,结账方式是月结。”上述收入来源外,卡费和管理费用也会构成储值卡机构的另一收入来源。
其中,商通卡的卡费最高,一般是500元以内面值的按每张卡15元收取,500元以上面值的按照3%手续费收取。以1万元的储值卡计算,卡费即为300元。而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大批量生产后,即使银行卡的制作费用每张也仅有0.8元-1元。仅这笔收入,资和信年收益就可能过亿元。而其他如福卡、连心卡、通惠卡等,多为免费办理。
另外,因为没有相关的法规规定,储值卡的残值(即未完全消费掉的残留额)处理,收取的过期管理费都由发卡机构自行规定,不少人士认为,这也是发卡机构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因而,多数发卡机构都有动力规定“有效期”,尽可能地扩大对残值的占有。例如,按照资和信的《商通卡延期规定》:卡片须在有效期内(一般为一年,2010年1月1日后发行的新版改为5年)使用,否则将于过期次月开始按月扣收过期时卡内余额5%的管理服务费,扣收日期为每月1日,扣完为止。
投融资产业链条
近两年,一条包括售卡者、购卡者、特约商户、“黄牛”回购等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型。不少售卡公司搭建了自己的投资公司、风投公司、担保公司等,构成了完整的投融资体系。对特约商户而言,加盟后带来了稳定的客源,增加了营业收入;而对于购卡者,满足了送礼、福利与避税的诉求;对于售卡公司来说,借用“预付”模式,无息拥有了大量沉淀资金和不菲的收益。
而在这个利益链条上,售卡公司成为最大的获益者。
拥有大量沉淀资金的储值卡公司,开始广泛布局投资业务。《财经国家周刊》调查发现,诸多发卡机构或其子公司涉足准金融业务和投资业务。
资和信在涉足储值卡业务之前,就开始布局投资业务。资和信集团的3家子公司——北京资和信担保有限公司、北京资和信咨询中心、北京资和信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均参与股票投资。上市公司资料显示,2003-2007年间,上述公司曾先后投资多家上市公司,曾分别持有中青旅、精达股份、中视传媒、中体产业、厦门信达、上海家化等6只股票。
中青旅2006年中期报显示,与资和信担保公司总经理王悦殊同名的自然人为第一大流通股东,持有487.9万股,占总股本达1.83%。以当年6月30日收盘价计算,市值约为3732万元;2006年三季度报告显示,王悦殊持股195.41万股,占比 0.73%;2006年年报显示,王悦殊已经不在十大流动股股东之列,减持幅度巨大。
2006年8月,资和信涉足储值卡业务之后,没有公开资料显示其利用“储值资金”进行投资。但据业内人士透露,从事储值卡业务的公司利用“储值资金”投资的事例并不少见,“手里有这么多的可用资金,进行短线投资甚至长线投资都非常方便”。
除了进行直接投资获益外,售卡者的另一种盈利方式就是构建自己的大型商场和网上商城。按照现行的储值卡运行模式,“预付储值款”属于售卡公司的“负债”,而构建自己的大型商场和网上商城后,通过消费环节,则将“负债”真正变成了自己的“资产”。
2008年8月5日,大型百货商场资和信百货开始试营业,并于11月8日正式开业。与此同时,资和信网上商城也搭建完毕。
总营业面积近6万平方米的资和信商场内,进驻了颇多时尚品牌。记者在该商场购物时发现,有的普通线织手套需百元以上。
资和信百货和网上商城的建立,直接“内部消化”了大量商通卡。记者在资和信百货现场发现,除了小部分使用银联卡,大部分顾客使用商通卡结算。收银员证实说:“除了银联卡,这里只能使用商通卡。”
[责任编辑:apple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