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投资理财服务无小事 你的资产被忽悠了吗?
发布时间:2009-3-17 11:39:34
 
文章内容

除了存取款以外,银行为百姓提供的服务琳琅满目,从汇款转账、缴纳水电费到各类理财产品的销售,百姓生活已经与金融机构密不可分。如果说消费者是商家的“上帝”,那么大部分的“上帝”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是否都满意呢?

“你是否被忽悠过购买了不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你的资产被错配了吗?”近期进行了“3·15金融投诉”的网上调查,共45193位受访者参与了调查。

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曾经对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服务进行过投诉。

而市民对各金融机构在理财投资服务上的投诉较往年有明显增长。不少市民投诉,在客户经理的游说下,很容易就买了一款弄不懂的理财产品,成为被“忽悠”的受害者。

投诉对象:银行还是老大哥

网上调查的结果显示,在45193位受访者中,共有82.1%的网友表示“过去一年曾经对银行、保险、基金及其它金融机构有过不满和投诉”,其中49.09%是对银行的投诉。

广东银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银行的业务繁多,不可避免地成为市民集中投诉的金融机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几年银行的服务质量一直在改善,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们应该看到银行的进步。”该负责人对记者称。

尽管对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的投诉比例分别只有11.17%和10.48%,但一位银行业人士解释,不少市民是通过银行渠道购买保险和基金产品的,因为不少市民对保险和基金不满的个案都体现在对银行的投诉上。

理财产品:投诉飙升

据广东银监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与过去相比,投资者在银行业务方面的投诉仍然是集中于信用卡、服务态度以及排队等候时间方面,但近一年随着大众对理财产品的接触越发频繁,这方面的投诉也明显增加,与本报网上调查的结果吻合。

对于银行服务项目的投诉,信用卡、存款储蓄和理财产品分列前三,占均超过20%。同时对于客户经理在推荐理财产品时存在哪些问题,超过一半达52.13%的受访者选择“夸大收益”,此外选择“风险提示不足”、“对产品解释不清”以及“没有为客户进行风险偏好测试”的比例也较高。

除了银行,保险和基金的投诉个案并不少见。去银行存钱,工作人员会用年收益20%骗住投资人,存款变成了买保险;电话销售保险,保单生效不需要投保人签字确认;投保容易但理赔却门槛重重;基金产品同质化;基金经理滥竽充数、鱼目混珠等等。

客户经理建议:基本不靠谱

记者曾经听到过银行理财师抱怨,市民更愿意自己动手买国债或股票,而不是听银行理财顾问的专业建议。调查也显示,超过三成受访者表示从不理会银行客户经理提供的理财建议,而仅有不到25%的受访者对银行客户经理的理财建议感到满意。

“多谈收益而少谈甚至避谈风险,这是银行推介理财产品时最常见的套路。银行的宣传材料着重阐述产品实现高收益的最好情况,对于收益落空的最坏情况则一笔带过”,一位财经界人士对此解释,由于银行工作人员经常向他推荐不适合他的理财产品,因此该人士对于银行客户经理的专业水平颇有微词。

而客户对理财产品的不满同样存在于保险和基金,超过三成受访者认为基金在销售环节同样存在夸大收益的问题,而将近三成则认为风险问题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被忽略。

老年客户:最容易被忽悠

不少市民投诉,在客户经理的游说下,很容易就买了一款弄不懂的理财产品。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位65岁的老人居然被劝说买了一份10万元35年期的保险。银行、保险以及基金由于对产品解释和风险提示存在不足,不少上了年纪的投资者就成为客户经理“忽悠”的受害者。

“以为产品稳赚不赔,结果被告知亏损20%,去年这类情况屡见不鲜。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首要面临的就是销售人员误导而购买了不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理财产品。”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不愿具名的投资顾问表示。“事实上,已经退休的老年客户应该以买保守型产品为主,但我们看到很多人把养老金用来买股票型基金和高风险的挂钩型产品,这些投资者由于资产错配可能要承受很高的亏损风险。”

该投资顾问表示,包括银行在内的销售渠道尚未有效确保客户争取理解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同时客户与银行等机构签署产品协议时,往往并未真正了解该协议条款具有的法律涵义。“纠纷和投诉往往就由此产生。”

[责任编辑:divohuo]


相关文章
  • ·投资理财学会不折腾
  • ·投资理财服务无小事 你的资产被忽悠了吗?
  • ·投资理财也要中西合璧
  • ·个人外汇投资理财有四招
  • ·私募股权投资理财难热银行股权宜细致营销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