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经济谨慎乐观 股市有结构性机会 关注结构转型受益板块
券商、基金等机构人士认为,稳增长依然是明年经济的重中之重,政策定调的明朗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一些基金预计,明年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将更多地出现在农业、民生和经济转型受益板块。
明年经济总体乐观
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康认为,本次会议提出的内容比预期更为进取,稳增长目标的确认也给市场吃下一颗定心丸。
"在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中,'积极'放在了'稳健'之前,这种更为积极的表态奠定了明年经济发展的基调。"李康说,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三者之中,把"稳增长"放在首位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没有平稳的增长,就无法保证社会就业等问题,也就无法保证调结构的顺利进行,防通胀的目标也会遇到问题。"
大成基金表示,相对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对明年经济政策的定调开始回归常态化、稳定化。这说明明年经济谨慎乐观。从各方面形势来看,明年经济虽然具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总体来说将进入利多周期,面临的较大问题只是通胀水平。
在货币政策方面,李康认为,稳健不等于从紧。对于会议提出的货币政策要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李康认为,这明确了货币政策基调,也从另一角度确认了稳增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指出,经济企稳、CPI走高,使稳健的货币政策成为不二之选。财政政策定调为"积极",说明明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能还会保持在20%以上。
李康认为,本次会议的消息没有提出房产税内容,说明有关方面对此相当慎重。
上海证券分析师蔡钧毅认为,很多调控的数量化目标尚未提出,而未来紧缩政策预期可能还会被市场关注,大的趋势性机会仍然没有出现。
关注结构转型受益板块
对于市场后期走势,杨德龙认为,政策基调明朗,有利于消除消息面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市场展开筑底反弹。不过,明年初加息的可能性较大,目前仍然缺少大的利好因素作为催化剂,市场缺少系统性上涨的机会。
具体到行业方面,大成基金认为,相较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把"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放在了非常靠前的位置。"民生"是另外一个重要着眼点。会议指出,"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具体而言,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医疗改革等都是将要重点推进的领域。总体上看,明年的投资机会可能主要集中在农业、民生、节能减排等领域,新兴产业中将涌现出一些高成长的公司。在政府力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明年的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资本市场存在结构性机会。
杨德龙表示,受益于经济结构转型的行业会有较多投资机会。具体来讲,一是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二是高端制造业。同时,由于CPI高企,原料药、维生素、食品饮料、煤炭等通胀受益板块今后半年有望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中国证券报)
李稻葵:稳健货币政策下加息不可能一步到位
28个月以来CPI首度“破5”,使得“通胀阻击战”全面展开。但在市场强烈预期之下,央行却没有让加息的“靴子”落地,取而代之的是年内第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加息不可能一步到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对此指出。
在“信诚基金年度金融书籍论坛”上,李稻葵在其发表的《2011年中国经济金融展望》主题演讲中表示,此次货币政策转向除了有短期调整通胀预期的考虑,更是为了防范长期金融风险。此次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国家定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表明:货币政策会渐进式地回归常态,主要采取针对性、灵活性的政策,并不是“一刀切”式的在公众异常关注的问题上大动手脚。所以加息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突然出现五六次频繁操作,中国经济最需要的是衡量整个资本市场及宏观经济参与者的感受后,一步步地进行宏观调控。
而之所以市场对年底“加息”猜测如此强烈,主要归因于9月以来高企的通胀预期。自9月以来CPI数据不断走高,9月到了3%,10月突破4%,11月更是达到了5.1%的空前高度,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二次加息”是缓解通胀的最有效方法。特别在上周五,11月CPI数据公布前日,市场普遍认为央行加息已经进入最敏感的时候。但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加息未到,取而代之的是年内第六次、一个月内第三次“提存”。分析人士表示,央行六次“提存”,就是对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诠释。就在昨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也正式定调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特别是审慎灵活,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大规模、迅速调整,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同时,从存款数据中也不难看出,10月大量的银行存款流出态势有所改善,11月居民存款转为净流入,货币活期化的现象有所缓解;外贸数据继续保持强劲,但热钱流入的压力依然存在。
而外围市场,美国国债利率近期大幅飙升,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央行专家认为货币政策不宜收缩太多,“稳健”仍将是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发改委表态12月CPI数据可能回落至5%以内,所以暂时没有必要动用价格型工具。同时,加息对国内经济影响巨大,监管机构必须审慎考量,动用灵活的数量型工具较为合理,而且数量型工具种类很多,不会单纯依靠加息、‘提存’、央票、正回购的手段。”分析人士如是说。
这一点上李稻葵也表示,本轮通胀不是单纯的“超发货币”或“供大于求”引起的,而是在于生产成本的上升,即国际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局部炒作引起的局部流动性过剩,推高大宗商品价格而引起通胀预期,但是炒作是不可持续的,明年就不太可能会出现5%以上的大规模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