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限售存量股份减持产业链调查
国库券有伐?有国库券伐?”上世纪80年代末,一群精明的上海人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倒卖国库券的热潮。凭借“七进八出”(即七折买进,八折卖出)的简单盈利模式,国库券“黄牛”们赚得盆满钵满。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证券市场又诞生了一批新的“黄牛党”。与当年倒腾国库券有所不同,新时期的“黄牛”们将目光瞄准了解禁后的A股限售股。
通过证交所大宗交易平台95折接货、市价出货。“黄牛”们重复着前人的套路,赚取粗看微薄、实则丰厚的利润。
记者调查后发现,一个完整的A股限售存量股份减持产业链条已经形成,且正充分享受着政策所带来的“红利”。
不过,A股大盘自7月份以来的连续下跌行情,也让这些操作大宗交易的“黄牛”们难受不已,有的贸然接盘,在市场下跌后出不了“货”而被深套;有的则不敢轻易出击,暂时将资金闲置,等待大盘转暖后再觅赚钱良机。
⊙记者 钱晓涵 王晓宇 ○编辑 毛明江
大宗交易套利“三步曲”
“黄牛党”们操作股票大宗交易的具体做法分为三步:在市场上找到拥有限售存量股份的大小股东,并与之建立密切联系;第二步,等待限售存量股解禁,以“批发价”——通常为股票市价的95折吃进;将收来的这部分股票在二级市场卖出。一买一卖之间的价差,就是套利交易的全部利润。
“市场本轮下跌前我们这行特别好赚,收益好的时候,年化收益率肯定超过100%。即使在现在这个市况下,只要周密操作,年化收益超过30%也并非难事,比起打新股,更是要强得多。”以接盘A股解禁限售股为生的职业“黄牛”高守(化名)告诉记者。
对于“黄牛党”的称谓,高守并不避讳,甚至还有些沾沾自喜。“我就是黄牛,黄牛最善于发现被普通人忽视的赚钱机会。”
高守始终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一种无风险套利游戏。具体做法分为三步:第一步,在市场上找到拥有限售存量股份的大小股东,并与之建立密切联系;第二步,等待限售存量股解禁,劝说股东以略低于市场成交价的“批发价格”,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把解禁股卖给自己,“批发价”通常为股票市价的95折;最后一步,将收来的这部分股票在二级市场卖出,一买一卖之间的价差,就是套利交易的全部利润。
为什么有人愿意以低价转让解禁后的限售存量股呢?这与2008年4月颁布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息息相关。《指导意见》规定,股东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平台完成。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在沪深主板上市的公司有限售期规定的股份,以及新老划断后,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在IPO前已发行的股份,都属于“限售存量股份”范畴。
限售存量股份渡过解禁期后,上市公司股票名义上实现了全流通。但在政策限制下,套现解禁后的限售存量股,不能在二级市场上随意卖出,每月超过1%的部分,必须走大宗交易平台。
与电脑随机撮合成交股票二级市场交易有所不同,大宗交易对象买卖双方系自行寻找。换句话说,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交易对象,大宗交易就无法完成。
“2008年《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一出,我就意识到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高守向记者解释,当时大宗交易平台比较冷清,很难找到交易对手。没有交易对手,就意味着大小非很难迅速套现解禁后的限售存量股;尤其在急需资金周转的时候,大小非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手中的股票,除了干着急,没有任何办法。
如果有人愿意帮助大小非解决这个难题,是不是就能获得一定的回报呢?正是抱着这个极为朴素的想法,高守开始了自己的职业“黄牛”生涯。
高守“创业”之初的资金并不多,约1500万元,刚过大宗交易的起步门槛。根据交易规则,A 股单笔交易数量不低于50 万股,或者交易金额不低于300 万元人民币的,即可采用大宗交易方式。扣除交易成本和冲击成本,每笔套利交易的收益约3%左右。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守的资金越滚越大,能够承接的单子也多来越多,可动员的解盘资金解禁亿元。用风生水起来形容高守的“事业”一点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