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上周六,四家上市国有银行——交通银行(601328.SH,03328.HK)、中国银行(601988.SH,03988.HK)、工商银行(601398.SH,01398.HK)、建设银行(601939.SH,00939.HK)2008年年报已悉数出齐。
2008年年报显示(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四家银行共实现归属于母行股东的净利润2953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宏观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但高额的利润增长背后仍有“暗流涌动”。《第一财经日报》综合年报分析,去年第四季度,各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均有不同程度反弹。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资产质量隐忧亦持续上升。
第四季度不良贷款反弹
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球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中国银行业也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在资产质量方面。在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比率两项指标上,与2007年末相比,2008年四大行都成功实现“双降”。但与第三季度环比,第四季度两项指标则都有不同程度上升。
交通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08年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为255.20亿元,较2008年三季度末增加28.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2%,比三季度末上升17个基点。
中国银行年报显示,中行集团不良贷款总额为874.90亿元,与中国银行2008年三季报的不良贷款余额850.07亿元相比,增加24.83亿元。这也是中行连续第三个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反弹。去年第四季度,中行不良贷款率也比三季末上升7个基点至2.65%。此外,中行关注类贷款余额达1599.88亿元,比年初增加149.97亿元。
建设银行年报显示,2008年末,建行不良贷款余额838.82亿元,不良率2.21%。与2007年相比,不良贷款余额减少128.8亿元,不良率下降0.39个百分点,但与2008年三季度末相比,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升”,增加53.42亿元和上升4个基点。
而四大行中,与三季度末相比,唯一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降”的是工商银行,但是该行关注类贷款占比由2008年6月的4.45%上升至5.20%,关注类贷款余额增加442亿元至2379.03亿元,较2007年末增加约50亿元。
提取高额拨备应对
对于资产质量上的略微变化,各家银行都有所解释并有相应对策。
“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新的不良贷款可能会有一定程度增加,但不会出现大幅反弹,中行的贷款风险是可控的。”中行在年报中称。
而近日,中行管理层在上海召开的与证券分析师的业绩交流会上,中行管理层强调,该行在贷款分类认定的严谨性和标准尺度掌握上态度谨慎,由总行统一管理。“拨备覆盖率的高低不与银行的审慎程度有关,是与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内部的结构和质量有关。”中行称。
3月25日,工行在北京与证券分析师的业绩发布交流会上,工行解释,工行2008年末关注类贷款占比上升主要是受次贷危机影响。工行从2008年9月份开始对一些进出口贸易相关或可能出现问题的贷款给予了关注。
工行管理层称,2008年工行退出有潜在风险的贷款约1082亿元,同时加大了清收处置的力度,2008年共清收不良贷款596亿元,其中现金清收260多亿元。工行的不良贷款经过重组之后,约有30%可能转成良好贷款。
而值得关注的是,四家银行同时选择了大幅提高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13.84%、121.49%、121.16%和119.41%,而到年末,这一比率分别变为116.83%、121.72%、130.15%和131.58%。如果加上一般准备,交行、中行、工行的拨备覆盖率高达166%、165%、197%。
而且,在信贷规模不设限的2009年,“以量补价”的共识让银行和券商分析师都对银行的业绩保持乐观。《第一财经日报》昨日采访多位证券分析师,他们普遍认为目前银行的资产质量虽有部分恶化迹象,但都在可控范围内,并且“大额拨备计提以丰补歉,预计2009年实现正增长”基本成业内共识。
[责任编辑:jb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