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和政府投资降温,“二次探底说”升温。行政性调控打乱市场预期,市场化调控手段应登场
《新世纪》周刊记者 汪旭 王长勇 霍侃
不到两个月之前,充斥着中国经济的还是过热之虑,现在却已经出现“二次探底”的担忧,其变幻似在倏忽间。
市场中的忧虑并不是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忧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之后才有的。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强劲回升中始终高悬着两把剑—其一为过剩流动性引致的资产泡沫(尤以房地产最为显著)乃至高通胀;其二为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而近两个月来的紧缩、调控政策施行之后,原有的风险尚未解除,新的忧患却在不经意间丛生。
市场对此已有明显反应:股市近来一直萎靡不振,其表现在全球市场叨陪末座。4月15日至6月4日,上证综指更下跌19.5%;有色金属等商品4月中旬以来均自今年的高点回落;房地产市场在连续不断的强力调控之下终于回落,其调整幅度几何,成为事关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一大关键;至于债市,亦有业内人士判断,由于资金面告紧,此前表现强劲的债市可能出现反转趋势。
“4月、5月国内外的政策和金融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5月29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在一次演讲中称,这种变化也使得一些指标未来增速趋于下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更是担心,由于怕经济过热,政府采取的各种行政性调控措施可能把经济“打”下去了。在他看来,加息、调汇等价格型调控手段一直付之阙如,而诸如清查违规项目、淘汰落后产能,甚至针对性地进行行业打压等分寸难以掌握的手段却大行其道,这是当前中国经济由“热”转“冷”的最大隐患。“下手过重,反而可能产生大量的坏账”,宋国青说。
房地产与地方融资平台投资,这两个在中国经济走出危机中发挥重大作用而又极具争议的引擎,正在明显减速。
先有美国的房贷泡沫,后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覆辙在前,中国对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乃至其融资平台的治理责无旁贷。人们真正担心的是,目前所用的治理方法是否错配,更深的忧虑在于,以往“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是否会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