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曾培炎:亲历西部开发决策 本来没有GDP指标
发布时间:2010-3-23 19:02:14
 
文章内容

明确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

西部大开发之初,广大干部群众充满热情,希望一下子把西部发展起来;同时又感到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着手。这种矛盾情绪在当时十分普遍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大开发的二十字目标。如何分阶段、分领域落实这一战略目标,这是当时重点研究的问题。在开发进程安排和衡量标准的设定上,都经过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西部大开发开始后,对大开发需要多长时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只要政策力度足够大,短时期内西部地区发展就能赶上来。

有一位台商写过一本书,反映了当时这种观点,书名就是《西部大开发十年可成》。他的理由是,我们今天坐着喷气式飞机,带着手机、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来开发西部,这与美国当年骑着马去开发是不一样的。网络时代新经济给西部发展带来了机遇,只要我们利用好西部的优势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西部地区就会在生活水平、知识和收入三个方面赶上东部地区。可以说,他是典型的乐观派。

明显的悲观派似乎没有,对开发前景的忧虑倒是有的。记得西部大开发之初,我在北京会见香港企业家李泽楷,向他介绍我们正在制定“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他希望为西部大开发作些贡献,并提议由他资助,聘请国外著名专家作些研究。后来他推荐了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

半年之后,萨克斯提交了一份中期研究成果。结论是,世界上绝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上集中在沿海200公里范围内。因此,他把西部大开发称作“水往高处流”的工程,认为实施起来会很困难,如果要做,只能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开发。

后来,萨克斯又多次到中国西部地区调研,想法有所改变,特别是对打通亚欧大陆桥颇感兴趣,认为新疆到欧洲比到东部沿海近,可以向西开放。 西部大开发之初,广大干部群众充满热情,希望一下子把西部发展起来;同时又感到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着手。这种矛盾情绪在当时十分普遍。

江泽民同志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在2000年6月召开的西北五省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上,他强调,西部地区面貌的根本改变,需要许多代人持续努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必须充分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同时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他说,在整个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都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方针。

我们在西部大开发推进过程中贯彻了这个方针,既有长远蓝图,又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并且使每个阶段的目标相互衔接,稳步前进。每年都有年度计划,主要是着眼于制定和完成近期目标,同时,又连续制定了“十五”、“十一五”两个五年规划,明确五年、十年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在编制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之间、西部开发规划和全国总体规划之间、地区发展规划和行业产业规划之间,注意统筹兼顾,搞好衔接,使西部开发的规划大都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在西部开发规划中,没有出现GDP指标

过去国家一有大的政策出台,经济建设往往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历史上几次有过这种现象,教训也很深刻,现在又露出了这种苗头

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般都要提出GDP总量和增长速度目标。但是 在西部开发规划中,却 没有出现GDP指标,这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GDP是用来衡量、监测经济活动的总量指标,在所有统计数据中最受瞩目,曾被许多经济学家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是GDP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统计的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产品,没有交易的产品是不算在GDP内的,譬如,环境有没有变差,资源有没有被掠夺性开采,这里面的代价是多少,GDP反映不出来。同时,GDP统计的是“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对非生产活动,如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社会发展的内容,也不能完全反映出来。而这些没有反映的内容,很多恰恰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GDP统计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成果,一般来说是按年度或季度计算。各级政府在任期内提高GDP水平,是否牺牲了长期利益,是否考虑了可持续发展,则很难考量。在实际工作中,GDP还有着经济以外的含义,包括地区排队、政绩考核,等等。

当时,西部一些地区考虑到GDP的增长,谋划了一批加工业投资项目。国家计委收到各地报来的很多申请,希望国家加大这方面投资力度。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其加快发展。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过去国家一有大的政策出台,经济建设往往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又是圈地,又是上项目,热闹一阵子,弄不好就留下一个烂摊子。历史上几次有过这种现象,教训也很深刻,现在又露出了这种苗头。

朱基总理曾说过,最担心、最不愿看到的是搞加工工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会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困难。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也多次强调,加工工业不能一哄而上,避免发生新一轮重复建设。

从当时的客观条件来看,实现西部大开发二十字目标,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单纯追求GDP增长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把地方的积极性引导到全面发展上来,对西部地区已经出现的大上加工工业项目的热潮应当降降温。在规划指标的选择上,我们考虑,是否可以不提出GDP目标,以免各地盲目追求增长速度,忽视可持续发展,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或上一些没有市场和竞争力的项目。 2000年11月,温家宝副总理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的汇报后,肯定了我们的想法。他认为,用5年至10年遏制东西部差距扩大的趋势,用20年时间做到差距明显缩小,这个难度已经很大。规划可以不提经济增长指标,在整体上体现加快发展就可以了。

经过多方论证和认真测算,最终我们在“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中提出了一个5年、10年和50年的战略安排。这个规划虽然没有对东西部在缩小GDP差距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但在更广阔、更全面的领域体现了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推进了一段时间后,2003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西部的产业发展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我到西南、西北进行了两次调研。通过调研,我形成了一些看法。从大的形势看,经过一段时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已经有了改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抑制通货紧缩的趋势变为防止通货膨胀,全国市场供求形势也开始发生变化,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有所缓解,能源原材料甚至出现短缺,价格上涨,为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可以说,加快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条件。

2003年12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我将两次调研的情况作了介绍,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3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西部地区要依托各类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同时他又指出,要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随后,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加快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经过有关部门大量调研和反复论证,2006年5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六部门制定并印发了《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系统提出了发展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以及政策措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曾培炎:亲历西部开发决策 本来没有GDP指标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