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头版连续报道广东应对金融危机冲击
●肯定广东“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成就
《人民日报》近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长篇连续报道,反映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各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效、积累的经验。其中,大篇幅、多镜头瞄准广东,对广东一年来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取得的成绩作出肯定。
文章刊登在12月1日至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及头版和要闻版重要位置。文章说,国际金融危机初显端倪,广东省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落后生产力是“危”,对先进生产力是“机”;对传统发展模式是“危”,对科学发展模式是“机”。将“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更是广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大亮点。
下面摘编的是《人民日报》连续报道的部分内容。
增长质量表现在区域发展协调上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早已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面对危机,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
位于珠三角的广东东莞,最先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曾经如雪片般不断飞来的订单,陡然零落下来;曾经满负荷转动的生产线,突然停止了运转。据东莞市提供的数字,2008年全年关闭企业接近900家,占当地企业总数的6%。
不仅是东莞,广东全省经济的鲜明特点也是外向度高,加工贸易比重大。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广东省外贸依存度为155%,比全国高89个百分点。加上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贸易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广东经济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敏感。今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增速下滑至5.8%,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文章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最先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的广东,经济已经出现较强劲的复苏势头。”
增长质量表现在区域发展协调上。
在广东,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散落在距珠三角腹地100到300公里的环形辐射带上。这些转移园吸纳着从珠三角转出的传统产业,成为推动粤东西北快步发展的加速器。
“关键是这次难得的结构调整的机会”
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党中央高瞻远瞩,清醒坚定。
调整越早得益越早,调整越好得益越多———各地对于推进结构调整的认识高度统一,力度前所未有。
“如果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或许就没有这么大,步伐也不会有这么大。”同样的话,在东部的广东、江苏,在中部的江西,在西部的重庆、内蒙古,一次次被人提起。
“过去一年,东莞是个焦点。”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语气轻松,但实际上,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259%的东莞而言,这一年过得并不轻松。早在去年3月,在东莞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敏锐地指出:“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几个月后,预言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美国次贷危机一爆发,东莞市就开始“打喷嚏”。原先赖以生存的手段不复存在,原先志同道合的生意伙伴开始消失,原先清晰可见的市场渐成谜团,原先引以为豪的“世界工厂”开始为产品过剩找不到出路犯愁……曾经得风气之先的东莞,却尴尬地成为“风暴”登陆的“第一站”。
国际金融危机初显端倪,广东省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落后生产力是“危”,对先进生产力是“机”;对传统发展模式是“危”,对科学发展模式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