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的轨道还带来无形的“链接”,珠三角试水医保同城,广州、佛山率先实现异地定点互认,异地结算。目前,全省共有11市已经开展了门诊统筹,9个市实现了城乡统筹,11个市的职工医保和17个市的居民医保实现了市级统筹。
文章说,“危机过后,谁抢占了制高点,谁就有竞争优势。经济波动蕴藏发展机遇,错失发展机遇也会蕴藏新的风险。加快改革,健全弯道赶超、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时不我待。”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经济发展上的波动,往往意味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就业、收入、医疗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破解难题需合力。在劳动力流动的另一端———劳务输入地,也为安置农民工出谋划策。吸纳全国跨省劳动力总量1/3的广东,启动以服务农民工为主题的“南粤春暖行动”,向农民工提供多种温馨服务。在车站、码头、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上千万份就业服务“春风卡”和“政策指引”派发到农民工手中,提供及时而详尽的就业信息。截至10月底,广东已组织农民工免费专场招聘会9762场,帮助92万人实现就业。
“保增长就要保企业,保企业就是保就业”,在采访中,这句话被反复提起。看似简单的话,却折射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在应对危机中,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有机结合,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向重点民生领域倾斜。
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面对疾病时只采取简单治疗手段,有些甚至不去治疗。然而,在广东东莞看到的却是另一幅场景。11月24日,记者走进东莞市南城街道元美社区卫生服务站,从河南周口来东莞打工的李菊霞正在输液。她介绍说,从住的地方到卫生服务站乘公交车大概只要半小时。厂里给她们每个人都办了社保卡,持卡就医最高可报销六成。“这次感冒输液的费用一共是74.18元,而自己只需付29.67元。”服务站负责人谢权波医师说,服务站每天平均有70个病人就诊,其中有一半是“新东莞人”。
“遇着打雷心惊惊,遇着台风无瓦片,遇着大雨成泥浆”,这曾是广东农垦部分职工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他们长期居住在农场开创时建的房子里,房屋透风漏雨。“安居才能乐业,和谐才能发展。”广东省农垦总局局长赖诗仁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广东农垦把改善垦区民生问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实施安居工程为突破口,大力改善职工居住环境,垦区凝聚力、职工向心力不断增强。茂名垦区农场退休职工蒋志瑞,过去一家6口挤在上世纪50年代搭建的18平方米泥砖房里,现如今则住上了300多平方米的3层小楼。
文章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个个民生工程筑起抵御寒流的堤坝,一项项惠民举措鼓起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责任编辑:azurez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