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剑丽 北京报道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任务之一是,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
而去年与前年的类似表述,分别是“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局部表述的差距,被专家看作明年收入分配改革推进的信号。
作为政府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研)刚刚公布了多份政策调研报告,分别是《“十二五”期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与途径》、《扩大消费的三个主要着力点》等,国研宏观经济研究部余斌、金三林等多位学者参与其中。
尽管具体方式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的是,学者都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作为扩大和重启内需的重要途径,其中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更多的国资收入转化为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甚至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成为了共同的呼声。
收入过于向政府企业集中
余斌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突出问题。
问题之一在于“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他援引数据称,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已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
金三林详细介绍说,2007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1.7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占GDP的比重为14.2%,比199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为31.3%,比199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尤其是2003年以后,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出现较快下降,而营业盈余比重有较快上升,反映出国民收入在加快向企业集中。而这和国外情况恰恰相反。”金指出。
余斌的调研也发现了一个相关事实:虽然近年来我国储蓄率持续上升,但其中主要是企业储蓄在不断上升,企业储蓄率1992年为13.3%,近年来已超过20%;而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下降。
由此带来消费增长的变化,“我国的消费率自上世纪80年代后总体呈下降态势,尤其是2000年后急速下降。”金指出。
他的调研发现,自1979-2007年我国的消费年均实际增长9.4%,低于支出法计算的GDP平均增速(10.5%),也低于投资平均增速(11%)。
问题之二是,二次分配调节效果并不明显。他们调研发现,从二次分配的结果观察看,居民初次分配收入与最终可支配收入相比较变化不大,收入调节主要表现为企业收入向政府部门的转移,政府支出占比不断增加,然而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却在下降。
问题之三在于,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余斌提到,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260美元左右,然而2007年,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只有29.2%,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
“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收入来抵付,从而挤压了其他消费增长”。究其因,余斌分析称,一方面,初次分配过于“亲资本”,劳动者报酬占比总体偏低,而且行业间差别过大,使广大居民相对无钱可花;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又不够,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网不健全,使得居民有钱也不敢花。
金三林则直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收入分配不断向政府和企业集中,向城市集中,向少数人集中,是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下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