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期货行情期货市场
阅读排行
  • 该分类还没有添加任何内容!
 
 
卷土重来海外抄底 国储鲸吞现铜
发布时间:2009-3-30 9:46:50
 
文章内容

    国际市场上,中国正在大肆吃进铜。海关数据显示,中国2月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329211吨,同比增加45.1%,较1月的232701吨增加41.5%。同时,伴随着美联储回购国债造成的通货膨胀预期,国际铜价格一举突破4000美元的整数关口。

    3月24日,伦敦金属交易所三月期铜站上了5个月以来的高点4135美元/吨。

    今日焦点2009年3月25日万亿闲置公积金或投向经适房截至去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过万亿,地方政府希望借公积金促进经适房建设,部委则比较谨慎。[相关新闻]4000亿公积金重返保障房建设贷款[评论观察]堵住公积金监管制度漏洞国资委规范央企衍生品监管中钢协披露铁矿石谈判底线中小盘股是A股首季增长主力

    国储海外收铜

    然而,很多现货商表示,进口的铜并没有进入消费生产领域。很多贸易商也说自己并没有进口铜。

    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江西有限公司进口业务部经理胡小章说,“我们上个月的铜进口量是01

    记者询问数家铜进口贸易商,均未得到2月份大幅进口铜的回应。与此同时,数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国储已在海外市场开展收铜行动。

    一家期货公司操盘手向记者透露,“业内流传,近几个月,国家物资储备局(下称“国储”)在伦敦现货市场收了60万吨铜,价格在3100美元/吨左右。”

    在刘其兵败走伦敦之后,国内外的市场人士都认为,国储卷土重来,在海外市嘲抄底”。

    虽然官方并未公布国储收铜的具体数字,但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注册仓单与库存的变化,可以窥见一斑。

    “2月份以来,伦敦的铜注销仓单在增加,而铜库存却开始减少。我们注意到,库存减少主要是集中在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几个亚洲仓库,一般来说,这几个仓库库存减少的铜,是运往中国等地的。”平安证券有色金属分析师肖征对记者表示。

    “注销仓单”量意味着,仓单所有者未来准备从仓库提取的金属库存量,它的增加,说明市场对铜有现货需求。而大幅增长的进口铜,更多的是用于储备,而非源于实际需求。

    “去年对铜的表观需求量(国内产量加净进口量)增幅最大的时候是在7月份,为14.62%,而今年2月的增幅竟然高达47.57%1肖征向记者说道,“事实上,真实的需求增幅应该在4%至5%之间,多出来的部分就是用于储备的。”

    与肖征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南华期货研究所所长朱斌。

    “如果仅仅是国内贸易商进口,2月份的数字不可能达到近33万吨。你可以问问国内用铜量最大的电线电缆生产企业,他们近几个月的产量是不是也有这么快的增长?”朱斌向记者建议。

    用电企业的情况,证实了上述推论。

    四川德阳特变电工电缆公司负责人赵海权告诉记者,虽然一季度是电缆行业的消费旺季,但是“目前的生产维持着正常状态,没有出现用铜量大幅高升的情况。”

    期铜价格倒挂

    国内铜价远高于国际价时,大量进口铜无疑是笔“划算的买卖”。

    据记者了解,2月份,铜的现货进口盈利平均达到1303元/吨。

    “内外”铜价差最大的时候是在1月底至2月中旬。当时,国内铜价在27000元/吨,而伦敦市场的铜是3100美元/吨,如果算上手续费、增值税、运输费等税费,国内铜价每吨要贵2000多元人民币。

    然而,价差很难长期存在,套利资金很快会将这部分差异抹平。

    数据显示,自2月下旬以来的一个月时间,伦铜价格上涨已经超过25%。而2月份进口铜的逐渐到港,已经对中国铜价形成较大压力,进口大幅盈利的趋势已经难以维持下去,按目前的铜价,现货进口盈利已经下滑至50元/吨。


相关文章
  • ·国际炒家卷土重来油价急剧反弹
  • ·国际炒家卷土重来导致油价急剧反弹
  • ·科威特:国际炒家卷土重来导致油价急剧反弹
  • ·[图文]达安基因(002030)大涨9% 甲感双雄卷土重来
  • ·[图文]长江电力(600900)发力 电力龙头卷土重来
  • ·国进民退卷土重来 经济资源集中向国企回流
  • ·[图文]中金黄金(600489)急速上攻 黄金股卷土重来
  • ·[图文]金牛能源(000937)大涨6% 煤炭板块卷土重来
  • ·[图文]力合股份(000532)飙涨7% 创投股卷土重来
  • ·结构性理财产品卷土重来 中国概念成焦点
  • ·卷土重来海外抄底 国储鲸吞现铜
  • ·[图文]快讯:外高桥涨停 迪斯尼板块卷土重来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