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基金行情基金学校
分类导航
 
 
消除误区 理性看待FOF型理财产品
发布时间:2009-9-28 20:53:43
 
文章内容

今年7月28日新成立的“光大阳光基中宝集合理财计划”,首募规模达68亿份。这一规模打破了自2005年国内发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以来的最高募集金额纪录,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然而,4年多来,面对银行、信托、保险、基金理财产品的四面夹击,券商集合理财业务的总体发展速度却非常迟缓,尤其是其中的FOF型产品,其发展速度更慢。

从产品规模来看,根据Wind数据,截至9月18日,正在运作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只有69只,总规模约907亿份,与580多只总规模高达2.43万亿份的公募基金无法比拟。从管理人角度来看,在现有的107家券商中,只有29家券商拥有集合理财产品,而且分布也不均匀,中金、中信和华泰三家券商的集合理财业务发展最快,共占据了其中的21只产品,绝大部分券商的集合理财业务尚属空白。在这69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股票型及混合型产品有35只,债券型产品有18只,而FOF型产品只有13只,是除货币型产品之外最少的一类。这13只FOF产品分别隶属于12家券商,总份额187亿份,平均份额14.4亿份,其中有6只产品的规模不足6亿份,规模明显偏小。

FOF型理财产品之所以发展缓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者的认识误区:大众投资者通常将FOF的收益率和公募基金以及大盘相比,只看到了FOF收益率较低的现实,却忽略了其风险也较小的重要特性。的确,在牛市中FOF的收益不及股票型基金的收益,也无法和大盘指数相比。以今年为例,截至9月18日,除去今年新发行的3只FOF外,其余10只FOF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为22.4%,而同期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回报率分别为40.9%和33.9%,而同期上证综指的涨幅为55.4%,沪深300指数的涨幅为74.9%。但是,当市场出现回调时,FOF型产品就显示出其抗跌性,较好地分散了风险。大盘从8月4日的局部高点回调到8月31日的局部低点,上证综指的回调幅度达21.8%,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回调幅度为17.8%和16.2%,而10只FOF的净值只下降了9.6%,跌幅不足同期上证综指的一半。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FOF也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统计, 1989年美国市场仅有18只FOF(美国的FOF与我国有所不同,其以关联基金为主),管理总资产为12.8亿美元,到2007年底,FOF的数量已逾700只,管理总资产高达6400亿美元。尤其是从2001年到2005年,FOF规模增涨了近8倍,远快于共同基金的增长速度。在欧洲、加拿大以及新兴市场包括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FOF的规模也都有飞速的扩张。与此同时,FOF的类型也日益多样化,不仅有投资共同基金的FOF,也有了投资于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的FOF,这三者一起构成了当今FOF的三大主要模式,其中以对冲基金为投资对象的FOF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从全局来看,在现有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 FOF型产品是唯一一类有别于公募基金的差异化产品。因为我国《基金法》规定,基金财产不得买卖其他基金份额,这就意味着,基金公司无法直接发行FOF。从这个意义上讲,券商发展FOF产品,既避免了与公募基金在传统的股票及债券组合产品上的竞争,同时又能满足目前基金市场快速发展后投资者新的理财需求。

近年来,我国基金行业经历了超常规的发展。同时,我国基金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即使是同一只基金,其不同时期的业绩表现也很不稳定。面对迅速发展的基金市场和琳琅满目的基金产品,对那些相对缺乏及时准确信息和专业分析能力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其困惑已从“是否买基金”转为“买什么基金”,投资者从数百只基金中挑选单只基金的风险和难度都在不断增加。选择专家投资,优选基金组合,将会成为投资者取得较好收益、战胜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FOF产品必将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

[责任编辑:emilyshi]


相关文章
  • ·消除误区 理性看待FOF型理财产品
  • ·宁波银行“汇通理财”树立稳健理财产品特色
  • ·理财产品再现挂钩“信托受益权”
  • ·浦发吆喝“教师节”理财产品
  • ·理财产品说明书里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
  • ·普益财富:327款QDII理财产品中26款正收益
  • ·8月到期数百款理财产品 渤海银行9.66%夺冠
  • ·解密8月到期理财产品 仅13款未实现预期收益
  • ·缩量信贷或重新炒热银行信贷理财产品
  • ·信托理财产品将再度趋火 能否复苏有待观察
  • ·交银等基金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正式获批
  • ·[图文]外资行狂发结构型理财产品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