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基金行情基金学校
分类导航
 
 
投资入门:“一对多”VS阳光私募
发布时间:2009-9-14 18:52:41
 
文章内容

小张老师的话:

由于“绝对收益”理念较能获得共鸣,许多投资者都抱着极大的热情希望参与“一对多”。自9月1日证监会批文下发起,“一对多”的销售就出现了井喷行情。第一批36只产品面世后,紧跟着第二批又有十多只可供投资者购买。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投资者到底该如何选择?产品与私募基金进行区分?本期聚焦,我们一起来关注“一对多”。

从“一对多”与阳光私募的区别说起

从产品设计到投资理念,“一对多”与私募处处体现出相似性。两者的投资起点基本一致,又均以追求绝对回报为主要目标,并且在投资范围方面,“一对多”中占多数的灵活配置型产品也与私募一样。但仔细比较,二者间还是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具体见附表。

总的来说,“一对多”专户与阳光私募之间各有长处。“一对多”胜在公募基金公司研究实力雄厚,覆盖面广,在精挖个股的阶段能够做到行业研究无遗漏;而私募则胜在激励机制明确,能够充分调动基金经理的积极性,同时在择时方面也更加机动灵活等。虽然未来两者对客户资源的争夺将愈演愈烈,但笔者认为总体上不会出现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局面,因为投资者需求比较旺盛,私募和“一对多”都可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重要的不在于选择“一对多”还是私募,而是要在众多产品中选出适合自己风险收益要求的产品。

对“一对多”产品分门别类

从目前“一对多”产品获批的情况来看,主要以灵活配置型为主,辅以少量偏债型、保本型及专项投资产品等,近期可能还会有QDII产品面世。这样既能满足投资者追求绝对收益的主流需要,同时又能迎合一部分投资者个性化的需要。以下简要对这些产品做一下介绍。

灵活配置型产品。以交银灵活2号为例,该产品的投资范围非常宽泛,可以投资于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金融衍生品以及法律法规或中国证监会允许投资的其他投资品种。这就给予基金经理充分的自由,可以将自己的投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还可以灵活应对市场形势的变化,而不像公募基金,要受契约中投资比例的束缚。

保守型产品。以博时避险增值1号为例,尽管该产品股票、债券的配置比例均为0%-100%,但该产品会采用用动态CPPI 策略,止损线设定为90%。CPPI策略即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预先设定底线,如果资产总市值下跌则调低风险资产的投资金额和比例,提高无风险资产的比例。该类产品可以将风险锁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适合对收益确定性要求较高,风险承受力较低的投资者。

专项投资产品。以鹏华鹏诚理财封基精选1 号为例,该产品的投资组合比例为:封闭式基金资产占资产管理计划资产净值的0%-100%,债券、新股申购、货币市场工具及其他资产占资产管理计划资产净值的0%-100%。该产品在保证投资专属性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而且该产品也有类似的“双十”限制,只是把标的从股票换成了封闭式基金。

未来,QDII“一对多”产品也即将面世,相关基金公司已经从外管局申请到了外汇投资额度,相信产品不久也将与投资者见面。

“一对多”该怎么选?

首先,投资者应树立必要的风险意识,不要被“绝对回报”的提法所迷惑,认为“一对多”稳赚不赔或是赚钱易如反掌。其实“一对多”产品同样有风险,许多宣称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私募基金产品在2008年大跌中运作得也很不理想,投资者不应该产生“追求绝对回报就一定能做到绝对回报”的联想,理念并不是绝对收益的天然保障。

其次,由于“一对多”产品流动性较弱,投资者选择产品时应认真分析自身风险偏好、资金投资期限及流动性需求等因素,并对自己投资资产的配置进行一个整体性的规划,合理配比公募、私募及“一对多”等产品。

最后,“一对多”产品信息披露更少,也无历史业绩可考,投资者对基金经理可能也了解甚少,对此投资者可多参考专业研究机构的调研报告,尽量减少投资的盲目性。

附表:“一对多”专户与阳光私募比较

“一对多”专户阳光私募
人数限制200人50人,机构不限,300万以上不限
成立要求5000万才可成立一般是3000万
流动性一年最多开放一次申赎,其他时间退出需缴纳额外费用,不低于2%一般封闭期6个月,期间赎回收取一定费用,也有封闭12个月的,封闭期后每月开放申赎,部分每周或每双周开放,无赎回费
产品类别从灵活配置型到保守型均有灵活配置型
投资限制“双十”限制相对更宽,但各产品有所不同,最低限制为投资一只股票不能超过产品规模的30%
业绩报酬净值新高部分的20%,部分产品收益率超过一定基准后才可收取,如8%净值新高部分的20%
跟投要求基金公司自有资金及从业人员不可投资其中一般投资顾问会跟投一份,并可能要求将业绩报酬的部分转为跟投份额至总份额的5%或10%
信息披露要求未定,倾向于向特定投资者披露每月公开披露一次净值,也有每周公布者
研究支持人数多,覆盖面广人数少,追求精度
团队激励机制未定明确
监管机构证监会银监会

[责任编辑:coguo]


相关文章
  • ·投资入门:“一对多”VS阳光私募
  • ·阳光私募:中长期看好 短期可试探性抄底
  • ·账户停开 阳光私募再度转战“地下”
  • ·[图文]开户受阻愁煞阳光私募 信托公司急寻对策
  • ·(研报)国信料公募基金展现竞争力 阳光私募降温
  • ·多只阳光私募规模跻身“10亿俱乐部”
  • ·阳光私募基金首次现身QFII投顾业务
  • ·7成业绩未达标140只阳光私募半年白干
  • ·解密阳光私募:门槛较高 购买流程复杂
  • ·9成阳光私募“折戟”扩容“后遗症”显现
  • ·阳光私募质疑:深国投·鑫鹏一期净值暴跌迷雾
  • ·阳光私募最寒冷时来临 净值腰斩者比比皆是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