碍于新账户无法开设,从阳光再度转入“地下”成为近期部分私募基金参与证券市场的无奈方式。
据朝阳永续统计,在剔除结构化产品后,截至8月5日,7月以来证券信托类基金共发行32只,较6月份的52只减少了20只,主要原因是7月初,信托公司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开设股东账户的业务被暂停,阳光私募开设证券交易账户只得延后。
私募界曾普遍认为,这只是监管部门为防止个别信托公司通过大量开户投机打新股而采取的措施,不会延续很长时间。但直至8月底,中登公司尚未开放信托的开户。 目前有消息称,将由信托业协会牵头签署行业自律合约,之后中登公司才将重启开户流程。不过据广州某私募人士表示,目前尚未听闻签署行业自律合约行动的开展。
在此情况下,部分手中已经储备客户资源的私募公司不得不“另辟蹊径”。 据某私募公司人士称,由于产品迟迟无法开户,公司开始邀约早前已发出购买意向的客户参与公司的代客理财计划,等待阳光产品顺利开户后再择机改签合同。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该私募早在7月初就已经通过与银行合作邀约了大量客户,并准备同时成立三款产品,但却因中登公司暂停开股票账户,未能如愿。
事实上,在阳光私募模式诞生后,许多私募机构都将过去的“代客理财”转化为阳光化信托产品运作。此番在“运作模式上的倒退”,也令一些私募人士颇为感叹。
[责任编辑:emily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