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深圳千里之隔的四川,数位深国投·鑫鹏一期的投资者在巨亏之后对阳光私募领军人物——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下称:深国投)提出了质疑。上述投资者认为,深国投·鑫鹏一期的投资运作存在诸多疑问。
此时,正值银监会下文要求信托公司承担起对“阳光私募”的准入资格和持续监管的把关。
据媒体报道,银监会在日前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证券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该文件明确要求信托公司合规、审慎开展证券投资业务,确立风险止损点,严格控制仓位,实时监控净值及敞口风险,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和证券市场的具体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来自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11月,阳光私募新产品发行数量开始急剧下降,从此前的每月发行两位数降至个位数。其中,2008年11月新成立的产品数从上月的9只降至4只。包括深国投、平安信托等在内的证券投资信托领域的“大佬”级公司,在近一个月时间内几乎没有成立一只新产品。
满仓操作下的巨额亏损
“我不想亏得不明不白12008年11月21日晚,四川省一位杨姓投资者愤怒地说道,虽然聘请律师花费不菲,但她坚持要深国投给一个“明确的说法”,显然,她不愿做“沉默的大多数”。
这位曾在银行系统工作时间长达十五年,接触过诸多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于2007年2月辞职后开始了自己的投资生涯,根据其介绍,无论投资证券还是房地产,抑或自己创业一直建树颇多,但未曾料到,最后在深国投的一款信托产品——深国投·鑫鹏一期上面栽了“跟斗”。
日历翻到2007年12月上旬,当杨姓投资者以100万元认购了深国投旗下的深国投鑫鹏一期产品后,她发现“噩梦开始降临”,该款信托产品净值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一路下滑。
陕西鑫鹏投资管理顾问公司(下称:陕西鑫鹏)正是深国投·鑫鹏一期的投资顾问,根据相关资料,深国投·鑫鹏一期于2008年1月2日正式运行,当时上证指数尚为5300余点,随后深国投·鑫鹏一期净值一路下跌,待半年封闭期已过时,净值已经亏损55.69%,而同期上证指数仅下跌43%左右,截至2008年11月20日,该款信托单位净值实际增长率为-68.28%,其业绩在深国投旗下70余只阳光私募当中排名倒数第一。
在陕西鑫鹏致“深国投·鑫鹏一期”投资者的两封致歉信中,陕西鑫鹏表示,“满仓操作、重个股轻大盘”是鑫鹏一期信托基金的主要决策人的投资特点。而坚持满仓操作曾让我们在2006、2007年的长期上涨行情中获得了远超同行的正收益。但随着市场格局的转变,这种忽略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的激进策略,让信托基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杨姓投资者以及聘请的四川发现律师事务所卢思位律师一度认为,深国投·鑫鹏一期采取满仓的激进式操作跟利益分配有关。
深国投·鑫鹏一期的利益分配简而言之即是,若亏损,信托购买人承担风险,投资顾问仅能每年按照信托计划资产总额的0.25%收取管理费;若盈利,除去上述管理费后,投资顾问还可得到盈利部分的17%。
但实际上,陕西鑫鹏购买了一部分自家信托产品,自身利益已与普通投资者紧紧捆绑在一起。深国投·鑫鹏一期投资顾问负责人向本报记者确认,陕西鑫鹏也购买了一部分深国投·鑫鹏一期,但他拒绝进一步透露具体数额。
私募操盘手遭质疑
在中国私募界,以深国投、平安信托为代表的“深圳模式”与以上海信托、华宝信托为代表的“上海模式”和以云南国投为代表的“云南模式”呈现“三分天下”之势。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