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4款理财产品到期零收益 你“深发展”了没
发布时间:2008-8-5 19:21:46
 
文章内容

继此前“聚财宝”系列中一款结构化产品的零收益后,深发展最新发布的“聚汇宝”系列理财产品到期公告显示,4款到期的产品中有3款产品收益为零,至此深发展发行的6款结构性产品中,有4款产品到期零收益。

在各大理财论坛中,关于“零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口水战已喧嚣多月。网友这次的感叹是:我又被“深发展”了。

“深发展”的名词形容词化背后,有投资者带着酸味的自嘲,也有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已经习惯了的失望和无奈,然而这次网友们对于“零收益”的感叹却还有自我安慰的成分。因为,即使是物价上涨导致“零收益”=“负收益”,但毕竟和大跌的股市相比,“零收益”总要好于“拦腰斩”。于是乎,这样一想,内心已伤痕累累的投资者这次还算伤得不那么深。

不得已“深发展”

对于“聚汇宝C计划”零收益的原由,深发展在公告中表示,由于新华富时25中国指数和日经225指数相对期初的表现未能都大于或等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相对期初的表现,因此产品最终收益为0%,投资者收回100%投资本金。

聚汇宝超越计划2007年1号美元产品、聚汇宝超越计划2007年2号港币产品、聚财宝飞越计划2007年1号人民币产品,全部运用的是挂钩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三只港股波动的模型,三只全部零收益。

深发展方面表示,多款产品零收益,主要是由于银行无法预计到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银行造成的影响,以及今年市场的不平常走势。实际上今年以来资本市场下跌40%~50%,保本就已经很不错了,投资者应该理性地看待此类问题。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银行的理财产品都存在“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情况。尤其集中在中小规模的银行,如浦发、深发展、中信、民生、平安、东亚银行等。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共有53家商业银行发行了2165款理财产品,其中稳健型理财产品占比达73%,年化收益4%~7%的产品占领市场。从目前业界普遍预期今年CPI为8%来看,今年以来大部分理财产品无法跑赢CPI。

有银行客户经理坦言,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引起投资者不满,说明银行工作人员没有把合适的产品推给合适的人群。

然而,如果投资者能在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之前“深发展”一下,做足有深度的研究功课,那么就能避免买到不合适的理财产品,而且即使最后收益没到满意度,至少可以减少由于对理财产品的不理解而导致的心理落差。

投资前不妨“深发展”

“深发展”的名词动词化,或许能帮助投资者化被动为主动,撇开不可抗因素,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把风险降到最低,让投资变为一种学习或是乐趣,而不是简单盲目的投机行为。

“深发展”必学招数:投资前先看清合同规定事项。银行理财产品并非“包赚不赔”,更好地了解和充分地理解你即将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才能保证你的投资将来能有深的发展。

投资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预期最高收益率”等同于“收益率”。往往,最后的投资失败,不仅仅是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问题或银行销售人员故意不提示风险的问题,还要加上你个人的认识缺陷。

且看以下案例。深发展“聚财宝”飞越计划2007年1号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三只银行H股表现的一致性挂钩。产品收益说明书中称,该产品收益率最低0%,预期最高年收益达15%,具体收益视一篮子股票在1年内表现的一致程度而定。

王先生购买的该产品今年2月1日到期,银行收益情况显示,建行上涨19.22%,工行上涨4.80%,中行收益仅为-17.09%,而理财收益计算公式则为“理财收益=Max[0%,15%-(最好股票表现-最逊色股票表现)]=Max{0%,15%-[19.22%-(-17.09%)]}=0”。

这样一算,也就清楚了为何2007年资本市场一片火红,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仍避免不了最终零收益。只要挂钩产品的条件没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零收益。这和资本市场是不是牛市并不完全相关。另一款“浦发汇理财F2”(挂钩建行、中国人寿、中银香港、招行四只港股)也是零收益的挂钩港股市场的结构型理财产品,产品设计与上例非常相似,同样是挂钩股票出现大部分上涨,但最终因为结构型产品的收益条件设置而未赚钱。

银行业内人士解释,当初产品设计时是考虑到挂钩股票同为金融股,股价波动具有一定联动性,最好股票与最差股票表现应该不会相差太大,因此实现收益的可能性较大。不料,去年港资金融股调整颇大,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中行股价与其他银行股价的差距较大,导致与中行挂钩的产品最后收益为零。

看来,投资前“深发展”一下,的确能发现诸多问题。当你对理财产品不再一知半解、当你对合同描述不再一扫而过便匆匆签字的时候,或许就是你迎来投资春天的时候。

[责任编辑:divohuo]


相关文章
  • ·4款理财产品到期零收益 你“深发展”了没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