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银行理财产品曲线输血大型国企
发布时间:2008-8-5 19:19:45
 
文章内容

证券时报记者 孙 闻

本报讯 银行信贷理财产品发行激增,以大型国企为代表的银行高端客户成为最大受益者。通过信贷理财产品,大型国有企业曲线获得了大笔资金。

国有企业豪借贷款

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和普益财富在本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38家商业银行(包括31家中资银行和7家外资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495款。其中,信贷资产理财产品依然是银行理财市场主角,共发行219款,市场占比高达44.2%。

信贷理财产品发行速度惊人,自今年初以来就逐渐占据了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榜首位。此类产品募集资金流向何处备受关注,7月份银行披露产品情况显示,大型国有垄断企业成为信贷理财产品的重要投入方向。

统计数据显示,7月最后一周,各家银行共计发行了49款信贷资产理财产品,其中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分别发行了30款和15款,位居发行榜前列。而在披露借款人的上述49款理财产品中,有17款产品的借款人是能源企业及国有垄断企业。

据了解,这些借款人包括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等企业。另外,政府机构作为借款人的产品共有5款,信用主体为各省交通厅,如招行3款产品的借款人是山东省交通厅,建行的一款产品借款人是吉林省交通厅,光大银行一款产品的借款人是内蒙古交通厅等。

根据统计,以“中”字头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为借款人的产品数量合计达到22款。此外,还有部分非“中”字头但同样是高级别信用等级的大型国企,也出现在银行信贷理财产品借款人名单上,这些企业包括山东鲁能集团、上海国际集团等。

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分析,在信贷总量“窗口指导”情况下,银行按照“有保有压”的思路来控制信贷,但仍有部分高端客户信贷需求难以满足。据了解,在正常经营情况下,这部分大公司同样是银行力争的大客户,没有一家银行真想放弃这些大公司,信贷理财产品恰好弥补了银行贷款受限的不足。

银行“一石二鸟”低风险

对银行来讲,通过信贷理财产品曲线向大型国有企业借贷,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挽留大客户,借机实现低风险理财产品开发本身也同样重要。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认为,此前多有传言银行被迫取消了信贷理财产品担保,尽管目前一直未见正式文件,但“窗口指导”意见可能存在。据记者了解,监管层要求银行取消对该类贷款产品担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银行风险。

但这一要求对银行发放的理财产品来说似乎没有多少必要。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员李要深认为,实际上不少银行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从来就没有加入过担保要素,比如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即使有“叫停”之说,对这类银行也丝毫没有影响。因为此类理财产品未必都需要“担保”来装点门面,尤其是贷款给高信用等级的借款人。

不难发现,大型国企多是具有垄断优势的龙头企业或能源企业,或者是地方基础建设部门,借款流入这些大型公司,银行基本上无须为风险担忧,理财产品中间费用也基本可以视为稳赚不赔。

正因为如此,统计发现,今年7月以来,各家银行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热情没有丝毫减退,反而不断加大。截至7月17日,市场上新发行了121款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其中招行、建行、中信银行和北京银行这4家银行的发行量达到110款,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西南财大研究员分析,即使对于那些确实需要“担保”之类的方式提高信用等级、增强投资者信心的产品而言,也可以转而寻求其他方式。目前市场已经出现新的担保方式,其中包括信用主体和关联企业以各种信用、实物、土地使用权等进行担保,甚至政府机构也参与到担保当中,其担保效果显然并不比银行弱。

研究员预测,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生命力在于顺应了当前的各方需求,除非国家出台更为严厉的政策,以控制整体信贷容量、保证货币政策执行,否则此类理财产品将继续(至少在今年年内)成为各方追捧的热门投资。

[责任编辑:coguo]


相关文章
  • ·银行理财陷阱要看清 “结构存款”并非存款
  • ·高收益债券锋芒渐露 银行理财谨慎对待
  • ·汇丰下调存款利率 外资银行理财品几近暂停
  • ·银行理财产品欲掘金股市 各行“王牌”一览
  • ·市场回暖 4月初银行理财产品新增60只
  • ·[图文]银行理财市场回暖 短期化仍是主流
  • ·[图文]首季银行理财产品集中告“负”后期不乐观
  • ·银行理财发行重心重新回到信贷和票据市场
  • ·银监会:银行理财产品账面浮亏比例不到2%
  • ·[图文]银行理财品数量缩水 信贷类产品成稀缺资源
  • ·中长期产品有望成银行理财市场主流
  • ·银行理财产品日渐萎缩 另类投资再受追捧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