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进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密集公告期。从相关银行机构公布的产品收益情况看,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约7.36万亿,相比之下,银行理财市场增长乏力。统计显示,1至6月53家商业银行共发行新产品约2400款,已到期的各类产品中都有未达预期收益的。最让人失望的是,众多证券类理财产品仍未从熊市走出,处于“深度套牢”。
上半年理财产品增长乏力
普益财富近期指出,上半年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有超过100款信贷类产品未达到预期收益,占该类产品到期数的10%以上。记者调查发现,在信贷类、结构性、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中,都有未达预期收益的产品。产品达不到预期收益主要与央行降息,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产品结构本身以及产品成立时间等几方面因素有关。
据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商业银行总共发行理财产品1802款,加上6月份发行的共计约2400款,与去年上半年的2165款相比略有增加。在产品种类上,去年上半年信贷资产类产品总计571款,而2009年1至5月发行这类产品479款,加上今年6月份的数量,约800款,有一定增幅。在结构性产品中,记者统计发现,今年1至5月份商业银行共发行158款结构性产品,而去年上半年共发行317款。也就是说,结构性产品发行数量要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张星表示:“这主要因为金融危机后,银行都以稳健为主,产品发行随市场进行调整。另外,上半年基数较大,同比显得增长乏力。第三,信贷猛增对信贷产品也会有一定冲击。”
证券类产品仍在“深度套牢”
记者注意到,目前各家银行去年甚至是前年发行的证券类产品仍处于浮亏状况,一些产品在近期市场回暖的情况下仍然浮亏超过两位数幅度。以工商银行为例,该行2007年第1期基金股票双重精选人民币理财产品近期净值为0.67左右,套牢幅度在30%左右。该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东方之珠(第一期)的净值为0.84左右,仍然浮亏两位数以上。
有关人士指出,这类证券理财产品浮亏较大最主要是因为“生不逢时”——产品介入时间都在历史高位,银行设计团队尽管花费了不少心思,但终究没料到金融海啸引起的震荡会如此强烈,导致产品最终亏损。由于市场流动性匮乏、全球需求下滑、企业库存消化未完成、金融资本及产业资本的去杠杆化仍在继续等多重负面因素的叠加,这类产品在短期内未有摆脱弱势调整的趋势,深度套牢的格局仍然不会改变。
挂钩农产品照样负收益
一度,农产品投资是个热门。各家银行当时推广农产品等理财产品时的理由是:挂钩农产品抵御通胀、分享商品牛市盛宴、投资农产品分散股市风险……就连投资大师罗杰斯也在鼓吹“十年商品牛市”,你能不信吗?商业银行在一片吹捧声中一头栽进了商品市场,而该市场的惨烈在2008年下半年大可看见,这几款农产品挂钩理财产品的亏损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据了解,不少银行在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相继发行了农产品挂钩的理财产品,其中有进场早者的理财产品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收益,但也有进场晚者的理财产品最终落得零收益的结局。以华夏“华夏理财——慧盈10号”为例,这类产品均未达预期收益。从具体操作看,华夏银行发行的“华夏理财——慧盈10号”农产品指数挂钩型理财产品,便是其中一款。该产品挂钩德意志银行农产品优化收益指数,产品收益取决于该产品季度指数表现值。遗憾的是,进场时间正是该指数相对高峰的时候,到第一季度观察日达到最高峰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至2009年1月22日最后一个观察日,该指数已下跌至85.1681美元。该产品于2009年1月26日到期,产品到期收益率为-5%。
[责任编辑:gavin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