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第三届外资银行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危机与转折”, 与会的中外资银行高管、政府监管高层及知名经济学家纷纷献言献策,为处在危机最前沿的中国银行业把脉,并共同展望“后危机时代”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之路。
邓先宏:通胀风险加大
危机是否见底?金融机构是否已开始扭亏?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在会上认为,“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仍未见底,美国经济可能进一步恶化,并且随着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相互交织、不断深化,金融机构信用损失将继续扩大。”
邓先宏指出,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增大未来货币汇率波动和全球通胀风险。“为应对危机,美国货币政策已由总价格型转向了数量型,主要通过注资方式向市场提供大量的流动性。这次危机的深刻教训就是过去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滋生全球资产泡沫的温床。”
蒋明康:重新评估银行薪酬
监管不力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作为政府监管机构的代表,上海银监局副局长蒋明康总结了3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第一,从监管当局的行政监管来说,要进行机构的自我监管,遵守审慎监管原则。
第二,要关注负债金融产品可能引发的新问题。在当前市场化房贷模式下,银行只根据公开数据决定房贷,造成房贷比较随意问题以及机构如何管控诸如次贷打包资产一类产品问题。
第三,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监管的措施和政策,降低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
针对目前国内外都非常关注的高管“薪资”问题,蒋明康认为要重新审视和评估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短期经营目标作为薪酬考核的体系。“特别是要重视绩效考核、薪酬制度对于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金融危机中倒下的首先是投资银行,就是因为投资银行经营效益的短视化。”
连平:外资行压力加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外资银行遇到的挑战压力也是很大的”。
连平表示,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于“外资银行所服务的客户很多都是在中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这些企业目前经营比较困难,所以对银行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甚至还有一些风险。另外,外资银行理财业务也存在风险和压力”。
另外,连平指出,当前私人银行业务方面,“中资银行推出了很多专业网点,配备了一些专业人员,投入了很多的资金,做了大量的宣传,这对于前期已经有一定发展的外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来讲压力很大。”
[责任编辑:gavin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