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15%,实际收益率仅为2.17%,浙商银行推出的“浙商理财-新股计划”1年期产品到期后的成绩令投资者大跌眼镜……在和讯网近日发布的《2008年前11个月到期打新理财产品收益排行》(以下简称《收益排行》)中,各银行成绩类似的打新理财产品不在少数,有近七成打新产品到期收益“不及格”。
根据《收益排行》,今年前11个月内共有82款打新理财产品到期,这些产品来自工行、招行、中信、光大等多家银行,理财期限分为10天、15天、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66款产品公布了预期收益率,其中46款产品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占66款产品的69.69%。
46款实际收益“不及格”的理财产品中,排名靠后的包括招商银行15天打新产品“金葵花新股集合号之中国铁建新股申购(8230)”预期收益率为15%,实际收益率仅为0.13%;民生银行6个月期“好运12号人民币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15%,实际收益率仅为1.96%;中信银行6个月期“新股申购理财计划11号包装型人民币161天”预计收益率20%,实际收益率仅为2.34%。
当然,也有表现较为突出的。比如光大银行12个月期“阳光资产管理计划同赢9号新股申购产品”预期收益率10%,实际收益率为30%;工商银行3个月期“新股申购2007第22期810758号”预期收益率为10%,实际收益率为17.71%。但目前产品收益与去年牛市无法相提并论。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商业银行打新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接近20%,而在《收益排行》中,82款理财产品平均收益仅为8.42%。
据了解,为了留住客户,中信、浦发此前分别将打新股产品管理费降至投资收益的10%,工行、民生银行年初推出的新股申购产品也打出了“低费率”牌。但在证监会严控新股过会及IPO节奏的背景下,新股发行速度明显放缓。自今年9月25日华昌化工登陆A股后,新股发行已销声匿迹接近3个月,使不少已经认购新股的理财产品不得不计提收益损失。另有分析人士认为,熊市行情下,新股首日涨幅也受到极大的限制,短期内打新理财产品将很难再现高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