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杜志鑫 见习记者 刘 明
编者按:中国基金业已走到第12个年头,过去12年,无论是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还是基金产品数量,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今,中国基金产品数量已超过600只,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万亿元,基金公司也发展到62家。面对未来,中国基金业何去何从?哪些方向具有较好机会?证券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曾在深交所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基金研究、现供职大成基金的胡琦博士。
胡琦认为,固定收益类和交易所交易型基金面临发展机遇。
基金业处于转型期
证券时报记者:经过12年的发展,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基金业发展的现状?
胡琦:中国基金业现在进入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型期,未来的发展方式与过去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在加剧,以前基本上只有公募基金,现在随着阳光私募、券商资管以及信托公司等竞争性力量的兴起,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公募基金业面临的竞争在加剧。
其次,现在市场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投资者日益成熟,投资工具也逐渐多样化。以前投资者购买基金后,资产配置的工作交给了基金公司,但是现在投资者成熟后,越来越多地希望基金公司提供多元的投资产品,他自己进行投资决策,这就要求基金公司摆脱原有的单纯提供投资服务,而转向提供投资服务与提供投资产品并举;此外,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衍生工具的发展,基金公司提供的投资服务和投资品种将逐渐走向多元化。
最后,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除了渠道背景强大的银行系基金参与竞争之外,很多新基金公司还在等待审批,基金公司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将不断被强化。
基金业重量更要重质
证券时报记者:现在基金公司要为转型做哪些准备?
胡琦:一方面从打造核心投研团队、拓宽产品线、发展非公募业务等方面入手,基金业说到底是一个以“人”为主的行业,基金公司必须想方设法打造一个稳定的核心投研团队,一个不会受核心人员流动影响的投研体系;尽管基金行业以人为主,但同时也不能过于依赖个人。完善产品线,提供一些可供投资者自主选择的多样化产品(如LOF、ETF等交易型基金以及分级基金等),能够较大程度地用产品摆脱对人的过度依赖。基金公司要做的就是给投资者提供一个能自主决策的产品超市;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保、企业年金、专户理财等非公募业务,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另外,基金公司的发展模式也要有所改变,以前基金公司往往靠着明星基金经理与相应的市场推广就把业务做起来了。但明星基金经理可能跳槽,也可能过气,固有的营销渠道也可能会被第三方支付等新的模式打破。现在基金公司发展更需要核心竞争力。换句话来说,基金业发展的核心不在于做广告,而是做口碑。
资产管理行业的核心是经营风险。收益是资产管理业务的表象特征,风险是本质特征。投资者很容易被资产管理业务的表象——收益所吸引,殊不知风险管理才是这个行业发展的本质所在。看看成熟资本市场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由投资者追求超额回报,到追求满意回报,再到追求风险回报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以往我国基金业的发展更像是在家长的保护下,不断长个头,这表现为量上的发展,那么现在长得差不多了,就要追求心理上的成熟,智力上的提升,更要注重质上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