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国际板的3种操作策略
文/金牛
当国际板将加快推出的消息出现后,众多投资者惊呼:狼来了。来的是不是狼?投资者究竟该如何操作?笔者建议,对于国际板的操作可分为3个阶段:正式推出前、正式推出时和正式推出后。
正式推出前:炒作会反复
炒股炒得是预期,在国际板消息出现后,市场对国际板会有憧憬。国际板如果在中国大规模发行,势必会对资金造成分流。因此,在相关消息出现后,股市很自然出现下跌。如果当时的大盘处于强势状态,下跌的时间可能会短一些;但如果大盘处于弱势状态,下跌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这些消息对国际板受益概念股来说,却是利好,国际板概念股将可能因此而强势上涨。
现在,国际板要推出的声音似乎有所减弱,固然有管理层从稳定市场角度出发、暂缓推行的原因在其中,但并不代表相关准备工作已经放缓。国际板即使现在不推出,以后也会推出。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国际板又会再次提出,对这种可能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旦有确凿的消息出现,就可着手对国际板概念股进行投资。如创业板的概念从2000年就开始提出,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到2010年才正式推出,但在这10年间,关于创业板即将或正在推出的消息,却几乎每年都会提一次,然后相应的创业板概念股都会有所表现。
对于国际板概念股,还有一种操作思路就是悄悄潜伏。与其找消息,不如等消息。国际板迟早会来,趁现在国际板概念股弱化,找准前期龙头股,看准合适的投资价位,考虑着手进入,然后静心等待国际板概念的再度降临。
正式推出时:炒作会分化
中国股市向来有炒新的特点。以创业板为例,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正式开板。当年的10~12月,创业板首日炒作可以用疯狂来描述。上市的37只创业板新股,首日涨幅超过100%的有10只,低于50%的只有5只。一旦国际板正式推出,首先上市的前几批,尤其是第一批股票,有较大的可能性出现与创业板类似的情况。对于首日上市的国际板股票,可考虑积极参与申购,并积极参与前期的炒作。
对在国际板正式推出前的国际板概念股,则在此时会开始分化成两种类型:一是真正在国际板实现上市的概念股。由于其参股的国外公司实现了国际板上市,概念转化为实质性利好,将有可能随着国际板的首批爆炒而继续走强。仍然以创业板为例,鲁信创投(600783)在创业板正式推出后,从最低3.47元一直大涨到推出时最高24.73元,大涨6倍。在推出之后由于有实质利好,仍继续上涨,按复权价计算最高涨到60.01元。二是空有概念而未实现上市的概念股。其参股的国外公司没有实现国际板的上市,或即使实现了上市,所持有股份在上市的国际板股票中所占比例较小,对自身业绩的改善作用有限,有较大可能性在国际板推出时见光死,出现大幅下跌。如昔日的创业板龙头大众公用,从国际板推出时12元左右,一路下跌到目前的6元左右。
正式推出后:向价值投资靠拢
在国际板正式推出一段时间后,市场对国际板的炒作会告一段落,市场将正式进入后国际板时代。
此时,市场又会细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缓慢上市。管理层对国际板还有顾虑,仍想继续观察,对国际板的上市批准速度很缓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国际板上市的股票少,分流的资金有限,对市场的影响也有限,中国股市还会延续过去的操作理念和操作习惯。二是加快上市。管理层对国际板的扶持力度很坚决,国际板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上市。这种情况下,资金有可能大量向业绩优秀的国际板上市企业聚集。而注重概念的股票投资理念则有可能更进一步地遭到抛弃。
市场投资理念的机构化和价值化,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将会在国际板的大规模发行和市场规则的进一步规范之后,加速到来。
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行为更加专业化。一般具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投资决策运作、信息搜集分析、上市公司研究、投资理财方式等方面都配备有专门部门,信息来源更为迅速和广泛。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机构投资者会尽量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由于监管更加严格,投资行为也更加规范。
由于理性机构投资者的大量参与,内地市场将渐渐与国际接轨。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价值中枢会逐步下移。在过去,合理的股市整体平均市盈率水平是40倍左右,上限为70倍左右,下限为15倍左右。以后合理的股市整体平均市盈率水平有可能会达到25倍甚至20倍,而上限可能会仅为40倍左右,下限最低到10倍或8倍左右也并非没有可能。应适当关注这种可能的变化,迎接低市盈率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