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晓蕾:人民币交易规则仍需深入研究
对于国际板最基本的人民币交易规则,各方似乎还没有准确的理解。有种理解,认为人民币交易仅是定价的概念。国际板一级市场融资,以人民币挂牌定价,跨国公司上市融资后可换成美元投资除中国以外的公司项目和计划。照此理解,国际板二级市场的交易也该用美元或者其他外汇通过商业银行兑换成人民币后参与交易。
这种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消化快速积累的外汇储备。但问题是,我们不该为减少储备而减少储备。跨国公司人民币融资兑换成外汇是减少了外汇储备,但是被兑换的外汇储备的回报是什么?人民币融资转变成相应规模的外汇,变成跨国公司的股权资本,不再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融资的公司经营成功并持续分红,被兑换的外汇才能获取回报。无疑,这个回报过程是长期的,上市公司经营是有风险的,回报不是确定的,而且并非法定的必然得到回报。如果经营失败,那出口贸易挣回的外汇就会血本无归。
另一种对国际板人民币交易的理解,是人民币直接交易的概念。按这样的理解,融资和投资不以外汇作为媒介。一级市场融资人民币不兑换成美元,二级市场人民币直接交易而不是需把外汇换成人民币。这样的理解,与“建立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更契合,这有利于推动把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国家和地区的增加,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还有,凡是以国际储备货币交易的市场都以市场所在国货币直接交易,如纽约的三大交易所和伦敦交易所。
值得注意的是以所在国货币直接交易与外汇兑换成本币交易的不同之处。后者的本币是通过外汇与本地央行兑换得到,不是资本完全可兑换的概念,更能防范资本流进流出的风险;而前者更多通过货币市场的货币买卖获取,是脱离贸易和服务的纯粹货币交易,因而需要庞大的货币作为衍生品的外汇交易市场,当然要求参与交易的货币须完全可兑换。
对于国际板人民币交易的理解,或许还可能有上述两个版本与一、二级市场交易方式交叉结合的思路。但不论哪一种制度安排,基本原则都应该是风险可控,渐进发展。为了国际板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的相互匹配,各种设计安排仍需进一步更深入地研究。
@钟伟:放上三两年考虑清楚再做也不迟
匆忙推出国际板未必是明智之举,目前国际板问世的天时、地利、人和并不具备。拿2007年上半年和2011年的上半年相比,4年过去了,中国的GDP、政府税收、企业盈利、存贷款余额等指标大多都已翻番,但很不幸,A股市场4年来跌幅超过了25%。在市场预期非常不明朗的背景下,认为推出国际板的时机和条件已成熟,令人费解。直观来看,国际板更可以看成是在给了深圳一个创业板之后,再给上海一个国际板以达到利益平衡。这虽然能获得一些地方政府、外资和部分国际化券商的掌声,但却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格局更为扑朔迷离。
与其现在强行推出国际板,不如先踏踏实实地把现有各板理顺做好,把A股市场现有的问题解决了。好事要做好,国际板推出必须要有周密的准备,创造必要条件,把国内板先搞好,如果仓促行事,不仅会对股市而且也将会对国际板本身带来不利的影响和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