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板推出时机众说纷纭
文/本刊记者 康会欣
自从国际板可能于年内推出的消息传出之后,A股市场自5月下旬以来一度呈现飞流直下之势,B股市场也经历了两轮暴跌。国际板导致市场雪崩引起了大家热议——国际板是否该推,什么时候推——前者貌似已“凝成共识”,但对于后者,大多表示应谨慎。以下选取4位著名专家的观点,为读者提供多角度视角。
@叶檀:力挺国际板
国际板是否真的会让证券市场下行,存在因果关系?很多人本能地觉得,国际板推出来之后,B股就下行了,A股就下行了,这显然是缺乏逻辑的表现。怎么知道不是因为假账太多、上市公司的超募太多以及证券市场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市场化进程不可阻挡。现在很多人反对国际板,是因为觉得A股已经这么差了。货币数量从来不是问题,我们真正要反对的是那些圈钱的制度,为什么不能达成这个共识,而认为国际板是大问题呢?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国际板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前后关系。如果国际板不推出来,我们的人民币投资产品少,对人民币国际化非常不利。只有在推出来之后,才能在发展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刘纪鹏(微博);国际板不宜操之过急
从总体上说,国际板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补充和推进作用还是应当得到认可的。然而,良药虽好却需适时服用。如果不看准时机,在条件还未成熟时盲目的推出国际板,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从现实性、可行性、合理性的角度考量,我国推出国际板的时机尚未成熟。
现实性:自身的制度性缺陷还未解决
一年以来,美国的股市在次贷危机后复苏,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也普遍上涨,只有中国的股市依然一蹶不振。这充分证明了我国资本市场自身的痼疾尚未根治。我国现行的发行制度名为核准制,实际上比审批制还要严格;而在创业板的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三高超募、业绩变脸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种问题一方面使得我国资本市场本身的稳固性受到挑战,另一方面也大大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导致市场承受力有限。如果这一系列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的资本市场将难以承载国际板之重。盲目推出国际板,只会使我们在时间和步骤上犯下方法论的错误。
可行性:配套机制尚不完善决
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协调问题尚未解决。很多学者认为,开通一个以人民币标价的国际板有助于助推人民币的国际化,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货币政策也将面临挑战。目前我国尚未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如果要通过国际板的开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问题势必要得到解决。因此,要开通国际板,我国的货币政策就要进行适当调整,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这样的调整显然尚未完成。
另一方面,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尚需提高。国际板的开通,将会牵涉到金融监管的方方面面,需要国内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的通力合作。但严格来讲,我国现行的一行三会体制依然没有完全理顺。例如,公司债的发展需要证监会与银监会的协调与配合,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协调机制不够健全,使得我国的公司债始终难有突破性进展。在我国监管部门间尚未建立稳定合作机制的背景下,国际板的推出势必要面对同样的难题。
合理性:应让位于新三板,不宜近期推出
在解决完股权分置的矛盾后,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效地推出了中小板,又推出了创业板;而如何处理国际板和新三板市场的关系,将是下一步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资本市场架构的系统性来看,新三板应优先于国际板发展。资本市场就如同教育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小学体制,高端的大学教育才能有稳固发展的根基。新三板市场好比资本市场中的小学,它的发展壮大是其他市场发展的基础;国际板必须要建立在新三板小学完善发展的基础之上,否则便是空中楼阁,缺乏根基。其次,新三板的推出技术难度更低,更能适应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相较而言,新三板的推出更加简单,因为它没有IPO的直接融资,在某种意义上就能为更大量的中小企业挂牌转让服务,同时也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发动大家共同打开中国资本市场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