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之困/
渠道经理诉苦:遇到亲友最尴尬
“虽然不是我们进行管理,不过当时毕竟是我们介绍客户买的,赔了钱之后我们也是十分揪心。”W先生是本地人,除了业绩压力,买了他所推荐基金的亲朋好友更带给他无穷的压力。毕业于国内某财经大学,后又任职于国内某大型商业银行支行客户经理的W先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遇见亲朋是现在最尴尬的事情。
“前些年刚入行时,很多亲戚朋友帮忙买了一些基金,也是因为当时市场好,很多都赚了钱。自己赚了口碑,客户也增加了,但随着市场越来越不景气,很多慕名而来的客户相反赔了不少,令很多亲戚朋友夹在中间很是尴尬。”W先生向记者诉苦。
“每一次都有死任务,完不成任务要扣绩效。每当有新产品发行,基金公司策略会、培训等轮番转,台上大把的专家学者唱多,即使在市场不景气时,都能令台下的客户经理感觉到市场的阳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该行不仅是国内托管基金最多的银行之一,也是某大中型基金公司的股东方,很多时候在销售基金产品时要“连轴转”,由于同一时期常常有不同类型的基金同时上柜销售,还要不停地在不同基金类型之间进行角色转换。
得罪投资人的心理煎熬之外,难以完成任务正成为困扰W先生最大的现实问题。
数据显示,该行控股的基金公司6月份曾成立一只QDII基金,即便坐拥大行背景,该基金总募集规模也不足5亿份。而Z先生表示,这一基金在自己手上卖出去数万份额,虽然与股基相比这一规模并不出色,但在QDII中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字。
该基金虽然在宣传时表示跟踪标的前景不错,不过建仓期未过就赶上海外市场危机,净值短时间就亏损超过5%。“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损失老客户寻找新客户的过程,行业现状令我们很难维系一种长期的客户关系,所以凭空增加了很大的工作压力”。W说。
“关键还是好的产品太少,如果很多基金都成立就能赚钱的话,我们也好做得多了,不过这个真是可遇不可求,我曾向知己好友推荐一些著名基金经理的产品,后来还不是有的业绩一塌糊涂。”据W先生介绍,曾经就有客户因此找他的同事扯皮,对此他们也实在没有办法,“虽然在介绍产品时,我们都会提示风险,但赔钱后大家毕竟还是会心理不舒服,找不到基金经理,只能找银行出气”。
“我们更像是夹心层,两头受气,有时候让亲戚朋友赔了钱都不好意思再来往,所以现在即使有朋友问投资产品时,我都拷贝一份以往的业绩单,多选择几只绩优的让他们自己选择。不过面对业绩考核压力大的新基金,有时候真的左右为难。”他说。
/高层心态/
基金副总只谈痛苦不看多空
“我们很痛苦,我们很痛苦……”某大型基金公司主管权益投资的副总经理Z总,在四季度策略会上,面对机构投资者对于后市观点的询问,双手用力地搓着额头。
国庆长假即将到来,人们本当预备着欢庆,但因为市场状况不佳,有的人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北京,东长安街某商务会议中心,财务公司、机构投资者、媒体济济一堂,国内某大型基金公司四季度策略报告会正在举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旗下将有一只偏股型基金上柜发行,看惯了新品推介会上基金经理大谈投资机遇,大谈投资标的利好消息,Z总的姿态让与会者略感尴尬。他谈到了过去的判断被印证,谈到了旗下投资队伍的发展,谈到了过去投资中的经验教训,一场策略会,唯独缺少了对目前市场的具体看法。看多还是看空?Z总一直表现得有些左支右绌,答非所问。
上述报告会上,除了主管权益类投资的副总经理Z总,擅长宏观分析的W博士外,负责机构业务和大客户服务的高管和基金经理也“现身说法”。
会议开始前,Z总游走在会议室内与相识的人握手寒暄,其中有一位看上去仅二十余岁,这位年轻人来自某财务公司,身边一同前来的人则就职于国内某国企旗下的投资公司资产运营部。
“我们一年有几亿资金投资基金,他们在这家基金公司有专户产品。”记者就坐于两人身旁闲聊了解到,今年以来这家基金公司已经多次与机构进行接触,“我们向财务公司借钱投资,按照银行贷款利率还款,上头考核的比较基准也是银行贷款利率,不过目前来看,这一目标从二级市场不容易实现,相比之下,公司更愿意投资Pre-IPO项目”。
“XX公司这次表现得真是谦逊!”落座不久,身边一位同行感慨道。这家业内屈指可数的大型基金公司,如今面对整个行业的不景气,对于任何一笔可能的投资似乎都不愿意放过。
会后不久,上述国企投资公司人士伏案而睡,而周围电话交谈声开始不绝入耳,甚至影响到主席台上的讲座。在市场突如其来出现暴跌的一个下午,大家似乎很提不起精神。
在互动阶段,几乎没有机构投资者有关于市场的问题进行询问,多是有公司市场部人士抛出问题,百人会场人虽众矣,却倍感冷清和萧条。
“唱多挨骂,唱空也挨骂。”北京某基金人士向记者诉苦,由于市场走势持续低迷,基民和股民都表现得很焦躁。“而我们在公开场合表达言论时,既要考虑到市场现状、公司的经营目的,又要结合一些市场信号,很多都拿不准,却又不得不说。”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