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1
新股发行改革纵深推进
存量发行将破题
伴随中小板与创业板的快速扩容,新股发行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的现象一直为市场诟病。目前监管层正积极推进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受访专家普遍认为,2011年存量发行或将取得突破。
中国证监会2010年已就《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新股发行第二阶段改革正式启动。
第二阶段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主要有四大亮点,即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同时,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在刊登招股意向书后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合理确定推介时间。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应当创造条件,进一步缩短新股发行结束后到上市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革提出增加定价信息透明度,以对询价方形成舆论压力,合理引导市场。《意见》指出,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须披露参与询价的机构的具体报价情况,主承销需披露在推荐路演阶段向询价对象提供的对发行人股票的估值结论、发行人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或者其他等效指标。
目前,沪深两市实行的都是增量发行,即上市公司先确定项目,然后确定需要募集的资金,最后向二级市场发售新股。而IPO存量发行则是上市公司原股东在公开发行程序中,出售自己所持股票。
受访专家指出,如果IPO存量发行能在2011年推出,对解决目前新股发行“三高”症状以及上市公司高管集体辞职等怪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存量发行一开始就缓解了一二级市场价格的分割,使发行价趋于合理。同时,创业者可直接通过上市安排将部分股份套现,获取创业回报,形成鼓励创业的激励机制。
猜想2
证券业压力测试指引将发布
招商证券“范本”望推行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对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压力测试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巴塞尔委员会也专门制定了“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以指导金融机构开展压力测试。
受访专家预计,中国证券业也将建立全面的行业压力测试机制,2011年压力测试有望由“点”到“面”展开。
据悉,中国证券业协会2010年9月已组织行业专家启动压力测试指引的起草工作,目前指引已基本起草完毕,即将向各证券公司发布。
有业内人士透露,此次证券行业压力测试指引的制定主要是在总结招商证券压力测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实际上,监管层对证券行业压力测试一直非常重视,中国证监会颁布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就明确要求证券公司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风险控制指标进行压力测试。
2010年初,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将在日常监管方面,建立证券行业压力测试机制。业内人士分析,尚主席的此番表态,可视为证券业压力测试系统由“点”到“面”提升的契机。
据了解,招商证券于2009年自主开发了压力测试系统,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公司主要经营指标及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压力测试中,建立起公司全面压力测试体系的运行体制,其中涵盖了净资本、综合、专项等三个类别压力测试方法。
招商证券的全面压力测试从公司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利润表项目数据出发,利用自主或联合开发的风险因子库、模型库、情景库三大工具;从证券行业、证券公司、各业务线、投资或产品组合四个层次量化各层次的商业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六类风险及风险总量,归纳总结了全面压力测试步骤。招商证券也由此成为中国率先实施全面压力测试的证券公司。
猜想3
新三板扩容试点渐行渐近
做市商制度呼之欲出
据有关人士透露,新三板扩容试点方案已初步拟定,并已在2010年年底上报,上报的新三板方案中将放行个人投资者参与新三板市场投资,并引入做市商制度。
据悉,目前一些大型券商已开始有所行动,筹备或成立了场外市场交易部,积极备战新三板扩容。
另据了解,新三板将引入做市商制度,即券商可以作为特许交易商,不断向投资者报出某个股票的买卖价格,并在该价格上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券商的自有资金或股票与投资者进行交易。券商自己可以通过频繁买卖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并通过报价差额实现利润。
受访专家指出,如果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能使券商发掘有潜力的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券商“承销+保荐”模式的优势。同时,通过开放自营业务,可增加券商参与做市商的动力。因此,与之前相比,对券商而言就不仅仅是一次性的保荐承销费用,而将是一项长期收入来源。
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主要进行定向融资,通过主办券商向机构投资者推介,有意向的投资者以注资方式获得股权。但是,新三板与主板不同,主要服务于创新企业,这些企业的特点是风险和失败的概率较大。此前,由于交易制度、交易方式不尽完善,机构投资者对新三板普遍心存疑虑,市场交投清淡。
而解决新三板市场交投清淡的方法之一便是实行做市商制度,自有资金充足的券商具备成为首批做市商的优势。有关专家预计,首批试点做市商将以“有代办系统主办资格且至少已推荐一家公司挂牌”为基本门槛。
目前,全国106家券商中已有40家拥有新三板业务资格。推荐中关村园区企业挂牌新三板最多的3家券商分别是申银万国、国信证券和国泰君安。
猜想4
融资融券遭遇瓶颈 转融通业务推出如箭在弦
融资融券交易在2010年3月31日上线后,两融规模持续稳步增长。截至2010年12月31日,融资融券余额近130亿元。但受制于转融通业务一直没有推出,融券规模占两融规模比例在2%以下。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去年曾多次表示要稳步扩大融资融券试点范围,并适时推出与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相配套的转融通业务,完善市场交易和运行机制。证监会融资融券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聂庆平去年11月15日透露,融资融券转融通业务的准备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未来将适时推出。
这一系列表态表明,转融通业务已被提上日程,今年推出应无悬念。
记者还注意到,年前有消息称,融资融券标的证券自2011年1月4日起扩展至深证100和上证180成份股,接近沪深300成份股。不过,上交所和深交所第一时间发布公告称,暂不调整融资融券标的证券范围。目前融资融券标的范围仍为上证50和深证成指40只成份股股票。
尽管如此,在多位券商分析师看来,2011年两融标的扩大是大概率事件,加之转融通推出的预期,融资融券业务有望在2011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实际上,自融资融券业务推出以来,业界就一直在期盼转融通业务推出。
齐鲁证券认为,券源不足一直是制约两融业务发展的瓶颈,而转融通制度实施后,融券所需的券源将变得不再稀缺,完全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转融通解决了券源瓶颈后,卖空将变得简便易行,A股卖空时代才能真正来临。
海通证券认为,随着标的股票池的扩张、转融通的推出以及满足条件客户规模的快速增加,2011年融资融券将实现爆发式的增长。一旦2011年转融通推出,短期内将大幅提升融券规模,融券占比将提升至20%—30%。
另外,第三批融资融券试点券商获批后,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券商营业部超过2200家,占全国所有券商4198家营业部总数的53%。有业内人士透露,第四批融资融券试点券商门槛有望降到10亿净资本以下,此方案正在讨论中。这意味着融资融券业务有望覆盖全国80%的证券营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