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利好的漠视与对利空的过度反应,似乎成了A股常态
也许没有一个投资者准确预测到中国股市2010年二季度的下跌程度。超过600点的下跌后,A股市盈率已经降至历史低位。
断崖式的暴跌埋葬了一批批抄底资金,一度被视为“铁底”的2500 点也不再被认为安全。对利好的漠视与对利空的过度反应,似乎成了A股常态。
经济回暖的大势未能扭转股市“熊”姿,当经济的“晴雨表”被指为“反向指标”时,中国股市似乎走入了迷途。
“晴雨表”失真?
时值6月,即将走完2010年上半场的A股,已经从3200点大步退至2500点一线。
这已经不是A股第一次不按常理出牌。2009年上半年,当经济还处于内忧外患之时,中国股市却涨势凌厉,摘取了全球股市涨幅的桂冠。
面对股市与经济的反复背离,“中国股市已经丧失经济‘晴雨表’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向指标”的言论,频繁见诸媒体。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之所以会得出二者“背离”的结论,2009年是因为经济刺激政策托起了上半年的股市,而到了下半年,虽然宏观经济各项短期指标在向好,但政策支撑的力度在弱化。因此,主要是经济与政策这两种支撑股市的力量存在着某种错位。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的股市总是处在政策和经济博弈的状态中,这是中国股市的一大特征。
但是在政策与经济之间,股市更倾向于看谁的脸色呢?梳理近几年来经济、政策和股市三者的走势,可以看到:
2007年,在政策和经济的双双支撑下,股市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高涨;
2008年上半年,随着经济“过热”情况的出现,政策转向坚定地抗通胀,股市抛却了经济面的支撑,走入下行;
2008年下半年,当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在国内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前,股市持续下跌。而11月初政策转向保增长后,A股则在经济的内忧外患中开始持续9个月的上涨;
到了2009年下半年,当央行开始意识到货币政策正在从“适度宽松”向“过度宽松”演变,从当年8月开始缩减新增信贷规模时,听闻紧缩之声的A股,终于收住了上涨的步伐;
时间进入2010年上半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经济二次探底预期逐渐抬头,国内对经济V型反转的判断也开始松动,当4月中旬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出台,A股便在政策与经济的双重压制下开始步步下滑。
市场共识是,A股对政策面风吹草动的敏感度,远在对经济波动反应之上。
“这是因为中国历来是政策力量强于经济,短期内经济要受政策引导。”杨德龙指出,但长期看,经济还是起最终的决定作用的,只是不能直接作为对短期的投资参考。
有关人士认为,可以这样理解眼下股市与经济形势“背离”:在较短的时间段内,政策具有更强的话语权,因此A股无法显示其作为经济层面“晴雨表”功能,政策成为股市可靠的“风向标”。
“中国股市确实是一个‘政策市’。但其实哪个国家的股市又彻底不是‘政策市’呢?”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说,“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的托市政策比我们还‘露骨’,包括当前欧洲也在积极托市。只是相比而言,A股的‘政策市’更日常化一点,而国外则是在危机关头才动用政策手段而已。”
但他同时认为,如果从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看,A股总体上还是在对经济的“阴晴”做出正向的反映。只是从短期看来,股市的表现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结构失衡累及股市
谈及中长期以来股市一直难以摆脱疲态的内在原因,贺强认为,经济指标是多层次的,有季度、月度等短期指标,也有年度这样的长期指标。2009年中国经济的短期指标虽然实现了“V型反转”,但以年度GDP为代表的总体经济走势,却并没有触底反弹,而是继续下滑的。
另外一些市场人士则将市场的持续震荡下行的原因,归结为对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尚缺乏强有力的拉动引擎的担心。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增长动力的消长和产业的进退,都还处在演变过程中。在各种结构没有稳定之前,经济运行都将表现为失衡的基本特征。这应该是股市持续下跌的内在原因。”天相投顾首席策略分析师仇彦英告诉本刊记者。
在仇彦英看来,当前的经济运行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失衡。
首先,内需型产业的预期不明朗,引发了股价的调整压力。
其次,传统产业的低估值和高盈利不具有持续增长的支持,越来越难以发挥股市稳定器的作用。
第三,在中西部经济还处于振兴初期时,过度的炒作形成的是股价压力。
针对A股近期20%左右的调整,仇彦英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2008 年股市(从当年5月份算起)的“非完整版”:在经济背景上,2008 年是美国金融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目前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经济二次探底预期。
略有不同的是,2008 年一季度经济过热的数据是显见的,但今年的数据则是同比因素为主,对过热是有分歧的。
“在经济结构失衡的状态下,如果政策也不再以稳定与增长作为基本目标,而是把抗通胀作为目标,经济形势就值得我们谨慎。那我们也最好尽快离开股市。”仇彦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