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概念的光环下,三房巷(600370.SH)近期走出跌宕K线。
5月13日,三房巷开盘23分钟,即被封于涨停,收报6.72元。此前5个交易日,该股也呈现过山车般走势。5月6日起,连续三个涨停将股价从5.01元推升至6.67元。
但5月8日晚间,公司公告称,“目前生产经营正常,未发生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情形,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信息”,次日该股以跌停收盘。
孰料,5月13日资金卷土重来。近7个交易日,三房巷累计换手率达96.69%。5月14日,上证指数跌0.9%,而三房巷续涨2.83%,收报6.91元,换手19.58%。
市场此番炒作三房巷,很大程度源于大股东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三房巷集团)在湖南湘西州布局的年产3000吨多晶硅项目。
“我们看中的就是大股东在项目成熟后,将其注入上市公司。”一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
记者调查到,去年,三房巷集团成立三房巷湘西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三房巷湘西矿业有限公司,三房巷集团亦在打造一条隐秘的多晶硅产业链。
目前,由江阴良源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良源投资)参股5.5%的江阴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润科技),已进入上市辅导期。而良源投资持有三房巷集团10%的股权。
三房巷证券事务部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并不清楚集团多晶硅项目的进展情况。
负责招商引资的吉首市经济局局长陈思保则向记者表示,该项目还在进行“前期工作”。
资产注入想象空间
引起市场追捧的,正是三房巷集团在湖南湘西州的大手笔投资。
据湘西当地媒体报道,该项目是湘西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680亩,落户吉首经济开发区吉庄工业园。
“项目将采用目前世界领先水平的美国硅烷法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拥有原辅材料和单位能源消耗低,产品品位高,‘三废’排放少,经处理对环境无影响的优点。项目全部投产后年销售额将达200亿元,年纳税额15亿元以上,并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以上。”湘西当地媒体曾如此报道。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项目由地方政府组织银团贷款的方式参与,现已进入土地“三通一平”阶段。
新能源概念股火爆之际,上述消息引发了市场的想象空间。
“正常情况下,多晶硅项目都是由大股东培育,然后选择合适时机,注入上市公司。”国内一家参与多晶硅生产的上市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这一方面可以避免最初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在结算上比较灵活,可以等做得差不多了,再寻求一定溢价,注入上市公司。”
此前,航天机电(600151.SH)、通威股份(600438.SH)、江苏阳光(600220.SH)等,都是由大股东探路多晶硅产业后注入上市公司。
预期之下,三房巷走势堪称跌宕。
5月份以来,主力资金对三房巷连连加仓。5月5日,主力资金净买入占该股流通盘的0.39%,5月6日,主力资金净买入占流通盘的1.05%。5月7日和8日,主力资金又相继买入流通盘的0.86%和0.69%。5月13日,三房巷资金净流入2496.46万元。
相比市场的概念炒作,多晶硅项目注入上市公司,尚有时日。
三房巷公告称,“经征询高管层及控股股东,公司未来三个月无整体上市、资产注入、非公开增发及重组等重大事项。”
上述参与多晶硅生产的上市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从开工建设到产成品出来,约要2年的建设期,“如果是生产线达产,还需要更长时间。”
事实上,三房巷寻找新主业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其主业为棉纱、印染等。今年一季报显示,三房巷每股收益仅0.012元。
图谋产业链
三房巷集团布局光伏产业,也有打造新能源产业链的图谋。串联起湘西多晶硅项目的,正是海润科技。
公开资料显示,海润科技成立于2004年4月19日,注册资本6.1亿元,2007年营业额11亿元,2008年营业额14亿元,净利润2.5亿元以上。
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海润科技IPO进程已经启动。辅导券商国信证券内部人士证实,“已经报到会里,但IPO通道还没有开放,过会时间很难确定。”
而海润科技的股东方,与三房巷集团亦有资本纽带。
记者了解到,海润科技主要发起人包括江阴市九润管业有限公司、良源投资等6家单位,良源投资持有3355万股,是海润科技二股东。
根据三房巷2006年5月24日发布的《收购报告书》,良源投资是三房巷集团股东方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良源投资注册地为江阴市周庄镇三房巷村,注册资本10698.825万元。股东为卞良才、薛进良等50名自然人。
海润科技则是江阴另一家进军多晶硅产业的上市公司江苏阳光(600220.SH)多晶硅产品的主要购买方。
去年11月3日,江苏阳光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宁夏阳光硅业有限公司(下称宁夏阳光),与海润科技于7月22日签订《多晶硅供需合同》,根据合同相关条款规定,海润科技于8月20日前向宁夏阳光支付第一笔定金1亿元,10月31日前支付第二笔定金2亿元。海润科技预付定金于2009年底前全部抵扣。
虽然这可以保证三房巷集团多晶硅产品的销售,但是,进军多晶硅又是一场豪赌。
上述参与多晶硅行业的上市公司总经理向记者表示,目前,整个行业关注的是“盈亏平衡点的问题”。经历需求爆发性增长的黄金时期后,多晶硅产业亦陷入产能大量释放的“战国时期。”
据其介绍,目前行业普遍认为的盈亏平衡点是65-70美元/公斤。“制作工艺相差不大,原材料成本占比不高,对于成本来说,最关键的就是电价。”用电成本占多晶硅生产总成本的30%以上,因此,“地方政府的电价补贴相当重要。”
[责任编辑:frank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