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家超市购买水果。(8月7日摄)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环比上涨0.4%。
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刘铮、江国成)同比上涨3.3%,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不仅比上月扩大了0.4个百分点,而且创下了21个月来的新高。
作为关系百姓生活、投资者收益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指标,未来CPI走势缘何这时更加引人注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公布后,“新华视点”记者第一时间约请宏观经济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解析。
食品价格和翘尾因素推动CPI涨幅扩大
CPI原本已在五六月间同比涨幅放缓、环比出现下降,缘何7月份反弹?
“CPI同比上涨3.3个百分点中,2.2个百分点是翘尾因素,1.1个百分点是新涨价因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分析,新涨价因素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
7月份CPI反弹存在一定季节因素。全国从南到北天气多变,洪涝灾害严重,造成蔬菜特别是叶类蔬菜价格涨幅较大。7月份鲜菜价格同比上涨了22.3%,50个城市每公斤大白菜平均售价从6月下旬的2.24元涨到7月下旬的2.84元。
猪肉价格上涨明显。50个城市每公斤猪肉后臀尖平均售价从6月下旬的18.14元涨到7月下旬的20.84元。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冬至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生猪生产全面亏损。今年6月份以来,启动中央储备冻肉收储,猪肉价格7月21日重新回到盈亏平衡点。
此外,7月份我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了11.8%,涨幅也较突出。
目前,食品类价格占CPI的权重在三分之一左右,食品价格对CPI举足轻重。7月份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8%,而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仅1.6%。据统计局测算,食品价格上涨对新涨价因素的“贡献”超过75%。
“在翘尾因素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前两月食品价格下来了,CPI涨幅就放缓了,7月份食品价格上去了,CPI涨幅就扩大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说,当前CPI上涨不是需求拉动型的,也与货币供应无关,而是在供给方面。特别是农产品价格受高温、洪水等因素影响,是结构性上涨。
翘尾因素对7月份CPI的走高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7月份CPI同比下降了1.8%,为全年谷底,翘尾因素影响CPI的峰值就出现在今年7月份。也就是说,即便没有任何新涨价因素,今年7月份的CPI同比涨幅也会达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