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学者热议“中国模式” 称财富分配不均是伪命题
发布时间:2010-3-20 22:24:59
 
文章内容

腾讯财经3月19日讯 过去30年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中国如何将“中国模式”呈现给世界?处大国之势,行强国之道的中国如何解决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分配不均?昨晚,一场题为“中国模式的成功与前景”的CCER论坛在北大召开。姚洋、周其仁、王小鲁、陈平、秋风等五名经济学家就前述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中国模式”最初由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乔舒亚·库珀·雷默于2005年提出,即所谓的“北京共识”,但这一说法迄今为止未获中国官方认可。雷默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三方面:混合所有制,保护私有财产,以及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始终保持着对经济的调控和对社会的控制。

昨晚,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论坛上讲述了他对“中国模式”内涵的理解。姚洋认为四个因素导致中国经济奇迹产生:

首先,中性政府与社会平等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政府有了足够的执政空间,并以社会长远利益为追求目标。而贤能体制提高了政府效率,避免了在民粹主义和右翼独裁之间摇摆。以上三个内容多少都取决于第四点,即政府在意识形态和对待现实变化上的务实态度。

争论1 谈“中国模式”为时尚早?

对于姚洋针对“中国模式”的界定,独立经济学家秋风持怀疑态度,称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他认为社会平等是个伪命题,城乡分割、等级制度还存在,并未实现人人平等。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将“中国模式”称为“中国道路”更妥当,称这种发展模式是依据中国国情而制定的,未必可以放任四海,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平对王小鲁的观点表示赞同,称中国还在迅速变化中,目前探索“中国道路”可能比较灵活,再过20年,将来定型后总结中国模式不迟。

争论2 财富分配不均是个伪命题?

姚洋指出,伴随着中国模式而来的一些实际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由于社会中不存在足以左右政府政策的利益集团,政府才可能有选择地采纳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同时又可能拉大收入差距的经济政策。他提到了一个数据,自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68%下降到52%。

陈平对此持反对观点。他认为贫富差距拉大是个伪命题。陈平称曾经去浙江和广西的贫困县实地考察过,山区人民生活幸福指数高于城市居民。比如山区人均住房面积超200平米,并且可以吃新鲜蔬菜,空气新鲜,山清水秀。

他认为真正的差距在于教育和医疗。现行制度一直向大城市倾斜,很多人为了教育特权和医疗服务涌向大城市,导致城市人普遍心情浮躁,长远来看,摧毁了创新产业的生存基础。“世界上的创新集中地比如硅谷、华尔街都不是大城市。”陈平如是说。(张艳)

[责任编辑:xcwang]


相关文章
  • ·学者热议“中国模式” 称财富分配不均是伪命题
  • ·业内人士:热钱撤离或是伪命题 撤离动机不足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