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媒体对某市2009年6月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时,1所本科院校和3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均表示,他们的学校都要求先签就业协议,否则不发毕业证书。
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在教育部等部委2003年出台相关规定,要求高校不能只管扩招不管就业后,就开始出现了。
规定包括了“18条挂钩”,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区分情况,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低招生数量增幅。
而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表示,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另外,专业设置、经费核拨等日常院系工作都会受到就业率的影响,具体到辅导员,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奖金收入。
复旦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认为,不同的社会阶段,社会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需要学术型人才多一些,而有的时候需要实践型人才多一些,所以不同类别的学校在不同的社会需求下的就业情况是不一样的。
而现在高等教育的办学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要成为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越来越不注重多元化的办学方略。
有些学校根本不具备综合性大学的资质,却盲目地改成了综合性大学,使得很多毕业生不具备某一方面的专门的知识,无特长,客观上造成了毕业生缺乏社会适应性。
国家需要引导毕业生就业
被就业·专家说法
专家认为,“被就业”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日趋严峻的就业状况。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李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不是光靠教育部就能解决的,需要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毕业生的流向。
李越认为,国家应该在政策上加大对西部的投资,以创造更多的岗位,另外对西部地区的工作岗位的工资给予调整,在政策上鼓励大学生前去就业,而且在自主创业方面应该更多地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创业。
他说,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思路也应该以政策导向为基础,没有国家的政策作为支撑,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专家支持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胡星斗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江复旦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常委 葛剑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李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 李家华
官方统计 方法未免太笼统
记者了解到,麦可思调查2009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时,只认同已经签约全职工作的才算就业。
麦可思方面所采用的就业率统计口径中,就业率计算排除了读研、留学及入伍人群;其分子为实际就业人数,需有稳定的全职工作,包括实际工作和自主创业。
根据当前通行的高校就业率统计办法,大学生毕业后深造、出国以及入伍,都被计为就业者。
在一些重点高校,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
另外,众所周知的是,大学生在用人单位实习也算作就业,但取得实习资格并不等于一定会被录用。学生们对此往往难以理解,感到“被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