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新华社发
温家宝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就当前经济形势明年经济工作等答记者问
作为总理应该给人民带来信心和希望
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7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就当前经济形势、明年我国经济工作等问题接受了新华社独家专访。
采访开始时,温家宝说,今天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感到非常高兴。我想主要谈过去一年我们国家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作为政府总理,应该把真实情况向人民讲清楚,这是我的义务。同时应该给人民带来信心和希望。
接受这次采访,并不代替我答应的每年要同网民们进行一次在线交流。在“两会”之前,我还要同网民们见一次面。
随后,温家宝回答了本社记者的提问。
现在为应对金融危机打分还为时过早
新华社记者:我想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一年来,国际金融危机是我们应对的一个主要课题,可以说应对得惊心动魄,一揽子计划力挽狂澜,您亲身经历,一定有很多很多的感慨。大家想知道的是,您对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打多少分?您最满意的是什么?最遗憾的又是什么?
温家宝:过去这一年,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如果回忆起来,去年冬天的时候,金融危机突然袭击我国,企业遭受了很大的困难。
在这种困难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采取了应对的政策和措施。应该说,通过全国人民一年的努力,我们稳住了经济、稳定了就业,保持了社会的安宁,这是我心里感到慰藉的地方。因为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许多工作还没有结束,现在打分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前一阶段的工作是有效的,全国人民应该引以为自豪。
应对这样一场大的危机,可能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如果我们信贷保持得更平衡一些,结构更合理一些,规模更适当一些,就会更好。我们年中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且努力加以纠正,下半年的情况有所好转。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再接再厉,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工作做得更好。所以说,今年打多少分还得靠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最终靠人民的评价。
应对危机
因为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许多工作还没有结束,现在打分还为时过早。
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经济企稳向好并不等于经济根本好转”。其实,经济根本好转也还不等于我们的经济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揽子计划
现在,恐怕很少有人认为应对金融危机就是4万亿投资了。
如果我们查一查那一段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几乎是每一周都在出台新的政策,这些政策都围绕着扩大内需、应对危机。
宏观政策
过早地把促进经济的政策退出的话,就可能前功尽弃,甚至使形势发生逆转。
未来展望
我们作出了一个判断,就是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都会带来一场科技的革命,或者说大的变革,而决定应对经济危机取得胜利的关键,还是在于人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
通胀预期
我们已经开始关注到一些通胀预期。我们现在还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但是我们要预见到通胀有可能出现。中央重视这个问题,并且把它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
产能过剩
有人说产能过剩同4万亿元投资有关。我可以保证,中央投入的这些资金没有投向一个工业项目。
人民币汇率
那种以各种压力来迫使我们升值,我们绝对不会答应。
民生
今年我们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情就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二件事情就是从今年开始,我们在农村进行农民的养老保险试点。
房价
政府应该做的事情:第一,就是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的改造;第二,要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房和改善性住房;第三,要运用好经济杠杆稳定房地产的价格;第四,要维护市场秩序,打击捂盘惜售、占地不建、哄抬房价等行为。
农民工
我们已经开始研究涉及农民工的深层次问题了。最近中央做出了两个决定:一个是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另一个是出台了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办法。
户籍改革
首先,我们要解决那些常年在城里打工,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而又没有户籍的人们,让他们融入城市,和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
[责任编辑:apple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