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总是一边在困境中摸爬滚打,一边总结各种经验与方法。“集约式”的发展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告别单兵作战,发挥集体效应,产业链上下游携手,以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新希望集团想通过“大商汇”商贸物流区来打造一个聚合的平台,建设工业园区也成为温州商人海外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在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同时,也迫切呼唤金融机构跟上脚步。
黄代云近期考察了柬埔寨,陪同他的是日本双日集团有关人士。双日集团和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希望”)有贸易合作,“他们看到新希望在国外发展的案例,听说我们要到柬埔寨去发展新区,愿意一起去柬埔寨进行投资合作”。
作为新希望总经理,公司从上世纪末启动的走出去进程,黄代云都全程参与。十年之前,新希望在越南胡志明市设立了其在东南亚的第一家境外公司;现如今,新希望海外的年销售收入折合人民币10多亿元;黄代云对CBN表示,未来五年销售规模争取发展到三十到五十个亿。
但新希望还有着更新的希望,即通过建立昆明-南宁-越南“大商汇”的形式,促进中国企业“聚合式”走出去。“就像出国留学也要找自己的老乡,扩大圈子,提升每个人事业的高度。”新希望集团副总裁王航对CBN说。
从三年亏损到上亿利润
1996年6月,新希望集团派员工到越南去“旅游”,但他们却无心看风景。他们的真正任务是考察越南市场,寻找海外发展的机会,而彼时民营企业对外拓展还受到某些条件限制,只能以旅游的方式对当地市场进行初步考察。
1998年,新希望成立上市,它一诞生就面临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我们也在海南等地拓展业务,但是感觉在国内发展会受到很大制约,决定要走出去。”黄代云回忆,当时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海外发展的班子,到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多个国家考察市场。
越南成为新希望的第一个目标市场。“越南的改革开放方向与中国国情比较一致,与中国陆地接壤,也比较方便。”黄代云说。
1998年,新希望集团正式派驻项目小组,用了近1年的时间对越南南方饲料市场、生产厂家、用户情况,包括当地的法律体系、办事程序和环节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1999年,越南新希望胡志明市有限公司成立。
王航这样来看越南市场的潜力:70%的人口是30岁以下的劳动人口、消费人口,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越南成为新希望探索走出去道路的地方。刘永好说,当初的第一个目标是拓展市场,第二个目标是走国际化道路,能够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农牧企业。于是定下了“三年考察建厂,三年亏损,三年盈利”的目标。2003年,新希望在越南的两家公司扭亏为盈。
最初,越南市场只给新希望饲料出半价,“因为是中国的产品,所以就应该半价,把我们气得不得了。”刘永好说,“我们不甘心。”新希望的对策是:第一,把产品质量做好;第二,在很多省设立对比试验点,让农民用比较低的价格买饲料试喂;第三,加大技术服务的范围。经过三年亏损,新希望在越南开始盈利了。
“作为股东,我们除了获取经济上的收益之外,更重要的是探了路。”黄代云说,虽然最初的路走得很艰难,某些时候甚至是“偷偷摸摸”的,但最终取得了成功,越南政府领导人也曾到访新希望总部。
在越南的探索为新希望到菲律宾、孟加拉、印尼投资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基础。黄代云介绍,新希望2007年在孟加拉国投资建厂,目前已经盈利1000多万元人民币。“通过海外积累,后来很少走弯路。”
黄代云介绍,目前海外产业已经成为新希望实体产业最大的部分,今年仅仅越南的工厂就能为新希望贡献超过1亿元的净利润;而且现在新希望在东南亚不仅仅发展饲料,同时发展苗鸡、兽药等配套产业。
东盟“大商汇”
但新希望走出去走得比较“孤独”。
王航认为,日本商社对本国企业走出去的推动作用值得借鉴。
虽然日本的商社是民间组织,但王航认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国家战略融入了商社,其在各个国家的组织,并非国家机构的分支,也不是国家主体、国家行政部门的变形,但是能够将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配套,同时有效地利用国家资源。
“我们缺乏这样一种平台,中国企业出去,对所在市场不了解。”王航说,于是在小企业中出现了“亲帮亲邻帮邻”的模式,典型的就是中国到俄罗斯的商贩,在哪里投资、哪里赚钱,亲朋好友知道了之后都过去。“但对于大企业,要有周密的市场调查,要对当地的政商环境有很深的了解和理解,这些怎么办?我们得创造出中国人的特色来。”
新希望集团正在创造的特色是“大商汇”。其在昆明建设了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的“大商汇”商贸物流园区,园区以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为市场对象。在南宁,新希望集团也准备建设同样功能的更大规模的项目。
新希望集团计划把这样的项目移植到越南去,形成昆明、南宁、越南胡志明市三角鼎立的东南亚商业物流大平台。争取通过这个园区群带动几十家、上百家民营企业到园区内办店、开厂,从而带动中国的农资、轻纺、建材等物资材料大量进人越南,开辟新的消费市场。
黄代云说,目前新希望海外拓展的主要范围在东南亚,而目前中国与东盟的融合在加强,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正式建成。“所以我们在昆明、南宁建立了大商汇,作为对外发展的窗口,其他地方的商业企业也将被吸引到这里来,加大融合的力度。”
“新兴市场产业链不完整,中国企业到新兴市场发展,必须要有具备竞争力的东西拿出去,不同的企业在产业链中各做一段,慢慢就做起来了,这样做生意对被投资地区也是好事情。”王航说,很多新兴国家的发展基础和配套设施不够,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在这些市场很好地组合式发展,对双方都是好事情。
目前,这种整合往往依托于国内的某些协会等企业群的天然联合,比如国内市场本身的参与者、本身的市场组织,还有一些大企业的联络、政府的推动等。王航认为,“聚合式”走出去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黄代云表示,新希望集团一直在做很多“抱团走出去”的事情,但由于各企业认识上的差异,步调不完全一致。“行业不一样,认识程度也不一样。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企业可以抱团出去。”
“我们不能苛求像日本商社那样的组织。”王航说,希望建立“大商汇”能够起到部分类似商社的作用。但由于越南等国与中国的政策差异较大,越南大商汇项目还处于准备阶段。“希望中国企业能依托这个平台,通过贸易在当地扎下根来,再带动投资,带动企业发展。通过贸易融合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即便是我们的同行一起走出去,一方面是存在竞争,另一方面也是在创造市场,创造市场的价值更大一些。”
[责任编辑:ben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