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书博
前不久,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编制《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下称《规划》)。据了解,从2010年起,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将全面停止林木主伐生产,而这也意味着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全面启动。
不过,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是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设计出一套面向长远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就此问题CBN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张凤仙。
CBN:在《规划》编制中,核心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张凤仙:从区域看,《规划》的编制工作包括5个规划主体,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分别作为一个规划的主体单位,此外,在大小兴安岭18.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当中,还有7个由森工总局负责的企业局和46个国营农场也分别作为一个主体单位。
《规划》的实质内容,包括生态保护方面的造林、抚育、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以及相关联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
此外,涉及替代产业的发展路径也将写入编制规划。《规划》出台后,森林砍伐指标将进一步减少,涉及到林区下一步将发展哪些替代项目的内容,这一块是将来能够成为大小兴安岭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
CBN:《规划》的颁布对于原有经济格局会造成哪些影响?
张凤仙:对原有经济格局的影响,主要是国家通过加强大小兴安岭林业采伐量的进一步调减。减产本身不是改革,但是减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根据《规划》的目标,木材产量的调减幅度很大。全省木材总产量从816.7万立方米减少到306万立方米。其中,大兴安岭从214万立方米,减少到57万立方米;伊春从136万立方米,减少到36万立方米。森工企业从283万立方米,减少到63万立方米。
这样的减产对于整个林区经济发展会发生质的变化。大兴安岭、森工、伊春的减产幅度都超过73%以上,幅度特别大。像大小兴安岭一直是以木材生产和加工为家庭收益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后续的替代产业和其他收入来源,改革将很难推进下去。
实际上,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对黑龙江省的木材产量进行过一次调减,要从800多万立方米的现有产量调减到400多万立方米。但是,这一政策并没有执行下去。原因就是配套政策没有到位,如果进行减产,林区的收入来源减少一大块,无法维持林区家庭的正常生活。
这次,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的要求,产量一定要调下来。在这一目标下,加快替代产业的发展就成为林区改革的一个很重要内容,
CBN:哪些替代产业可能成为大小兴安岭地区未来的经济支柱?
张凤仙:实际上,2007年黑龙江省已经组织了一个大小兴安岭生态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对接续替代产业项目提出了100多项,主要是利用大小兴安岭的资源优势,包括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林特产品和矿产资源等等。
我个人认为大小兴安岭规划所涉及到的经济转型工作,矿产资源的开发可以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撑点。
矿产业不仅安置人员多,而且附加值高,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会带来很大的支持力度。黑龙江省已经将一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作为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省里的想法是进行保护性开采,然后用开采收入加大森工职工的保护力度。
[责任编辑:pljc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