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于原油价格从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高点暴跌逾20美元,刚结束的7月,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28年来的最大单月跌幅。
因担心经济增长放缓会抑制原材料需求,全球大宗商品基准指数Jefferies-Reuters CRB指数下跌了10.1%,这是自1980年3月该指数下跌10.5%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
天然气、玉米、小麦和运费上月大跌10%至30%,不过都是从各自的历史高点下跌。而用于汽车电池的铅价格则因供应紧张猛涨25%。
是否已见顶仍存分歧
不过,大宗商品今年曾提供过虚假的价格信号:CRB指数3月份曾下跌6.3%,但此后强劲反弹。尽管大宗商品价格上月下跌,分析师们对其今年是否已见顶仍存在分歧。不过,总体看涨的前景正在破裂,德意志银行策略师上周末警告,油价在明年年初之前将降至每桶100美元以下。截至纽约市场午盘,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下跌2美元至每桶124.77美元。
“我们认为,过去一年推动油价从60美元上涨至145美元的短线周期性因素,在未来12个月内将发生逆转,”德意志银行的马塞尔·卡萨尔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将对全球通胀产生显著影响。”雷曼兄弟也预测油价将走低,但高盛、美林和巴克莱资本仍不同程度地看涨油价。 (金 霁)
因担心经济增长放缓会抑制原材料需求,全球大宗商品基准指数7月下跌了10.1%,这是自1980年3月该指数下跌10.5%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
尽管大宗商品集体走低被认为是全球经济放缓的证据和结果,但与此前的增长放缓与物价走高共存的局面相比,大宗商品价格与宏观经济齐步降温,预示着更加难以对付的“滞胀”已经渐行渐远。
大宗商品跌势助缓全球滞涨压力
本报讯 (记者游锋华)在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两个月下降后,多家机构对中国7月份的CPI指数发布了乐观预计,6.5%被认为是一个合理的水平,而该指标在今年年初达到了8.7%的高位。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是为数不多的享受到物价明显下跌的国家,美国6月份CPI仍然处于5.0%的高位,而刚刚公布的数据更是显示,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在7月份加速至16年来的最高位,达到了4.1%。尽管如此,近两周来大宗商品价格的集体下跌,尤其是国际油价的回落,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通胀提供了可能。
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
原油价格下跌无疑成为了过去两周国际经济形式最鼓舞人心的变化。截至上周五收盘,北美市场原油成交价格已经回落到5月初的水平,欧佩克(OPEC)原油价格指数上周五也回落至120美元附近,比两周前下跌了15%。
同样的情况也在有色金属和农产品等期货品种中出现,玉米等个别品种的跌幅甚至已经超过20%。
另外,在油价的带动下,受金融因素影响较小的钢材等基础原材料在上周也出现了平稳甚至小幅下跌的趋势。中国国内LGMI综合钢铁指数上周环比下降0.9%,为229.8点,月同比下降0.2%,这是自今年2月份钢材价格大幅上涨以来,国内钢材价格综合指数首次出现月同比下降。
尽管大宗商品集体走低被认为是全球经济放缓的证据和结果,但与此前的增长放缓与物价走高共存的局面相比,大宗商品价格与宏观经济齐步降温,却预示着更加难以对付的“滞胀”已经渐行渐远。
学界普遍认为,一旦物价得以下降,则各国政府可以出台更加明确的政策支持经济的增长,而不必受到通胀恶化的限制。
而连日来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则显示,西方主要经济体在危机面前维持增长的能力超过了人们的预期。
上周公布的美国第二季度GDP数据显示,该国在一季度GDP增长0.9%的基础上,二季度增幅再度提高至1.9%;而中国在二季度的增速有所放缓,但上半年的GDP增幅也仍然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
因此,当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程度并未实质性损害持续增长的能力,适度的降温似乎意味着一个更健康、政府更易于制定政策的形势的出现,虽然这一清晰的趋势目前仅存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少数国家。
[责任编辑:azurez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