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期货行情期货市场
阅读排行
  • 该分类还没有添加任何内容!
 
 
大宗商品价格仍存上涨压力
发布时间:2009-5-5 17:20:30
 
文章内容

    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大宗商品行情一改2008年的疲态,逐渐走出上行趋势。分析人士指出,大宗商品价格仍然存在上涨压力,由于市场需求渐热,加上货币贬值预期增加,一旦全球经济复苏带动相关投资,大宗商品可能再次步入牛市,全球经济继通缩后,可能面临再通胀的风险。

    市场需求渐热

    受美国消费信心持续反弹影响,加上制造业下滑势头减弱,投资者憧憬经济触底回升,需求重拾升势,纽约期油、期铜等都出现上涨。纽约原油连升两日,上周五单日再升4.1%至每桶53.2美元,过去一周,油价累积升幅达到3.2%。期铜HGN9上涨2.6%,至每磅2.1010美元,为两周以来最高收盘水平。

    密歇根大学报告显示,美国4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由57.3上升至65.1,连续两个月出现上升。此外,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制造业指数由36.3上升至40.1,尽管低于50的分界线,但仍优于市场预期。花旗集团能源分析师TimEvans认为,不少投资者相信消费信心出现改善,最终将带动石油需求上升。

    实际上,自2009年以来,受国内外流动性宽裕影响,国内外金融期货价格已经转头向上。今年一季度,LME金融期货平均涨幅为7.04%,其中铜上涨31.9%,为6种金属之首,铅上涨28.13%;国内方面,SHFE金融期货平均价格涨幅为23.59%,铜上涨42.46%,铝上涨11.79%。

    分析人士指出,新兴经济体的需求上涨是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力量。渣打银行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指出,以亚洲为主导的新型经济体获得的反弹,可能会带来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导致上一轮商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再次在未来的复苏中扮演同样的角色,只是幅度小于上次。

    大宗商品通胀风险仍在

    “此次危机并未改变能源领域供给不足的局面,一旦经济复苏带动相关投资,大宗商品价格通胀将再次成为风险,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国际油价将达到70美元/桶。”李籁思说。

    此外,美元贬值更加大了大宗商品通胀风险。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陈克新指出,过去7个月中,美联储已经向金融体系注入了约8000亿美元资金。根据新的计划,未来几个月内,美联储可能会再向金融体系注入1万亿美元,甚至更多。受其影响,预计今后美元贬值速度还会加快,两年之内贬值幅度有可能达到或者超过30%。

    他指出,目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美元贬值以后,会使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相应上涨。其次,美元大幅贬值以及强烈的贬值预期,势必会加剧美元持有者的恐慌,由此启动全球“财富大转移”,越来越多的避险美元开始涌进初级产品市场套期保值。即使今后实体经济需求继续疲弱,甚至出现更糟糕的情况,但在美元继续大幅贬值的利多刺激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也会照样上涨。

    4月30日,美联储决定将其基准利率维持在0到0.25%的目标区间不变,同时决定暂不增加收购国债和抵押贷款证券的规模。这部分缓解了由近期美联储“定向扩张”带来的通胀预期。

    “目前市场可能还预期,美国是否会有第二轮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大华期货分析师杨婧认为,目前全球经济还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投资者仍要保持谨慎。

    此外,来自欧元贬值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分析师指出,欧洲央行进一步降息的空间已不大,下一步只有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欧元“开动印钞机”势必造成欧元贬值。

    中金公司报告指出,美国不会出现持续的深度通缩,再通胀一定会到来。但从通缩到再通胀往往需要较长的过程,信贷及经济返回至潜在增长水平是再通胀出现的重要条件。如果美国经济最早在今年下半年走出衰退,通胀压力可能在明年下半年才会出现。(责任编辑:龚磊)点击进入环球资讯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欧盟英国高盛花旗美林摩根士丹利英文版·


相关文章
  • ·大宗商品跌声一片 巴克莱:投资尚未见顶
  • ·上周大宗商品内弱外强格局显著
  • ·美元汇率走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调
  • ·力拓“毁约”的另类解读:挂钩大宗商品的理财品或有...
  • ·大宗商品涨跌周期缩短货币泡沫推动价格螺旋上升
  • ·大宗商品涨势“遍地开花” 反弹能否延续
  • ·大宗商品进入“后上涨时代”各品种冷暖不一
  • ·大宗商品价格仍存上涨压力
  • ·通胀预期促大宗商品飙升 沪铜全线封涨停
  • ·PMI回升等利好带动 大宗商品市场再迎普涨
  • ·全球经济初显曙光大宗商品全线反弹
  • ·大宗商品再成避风港资源类股票机会又现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