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基金行情基金动态
分类导航
 
 
基金一对多满周岁 人气输私募
发布时间:2010-8-20 17:06:13
 
文章内容

2009年8月18日,基金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即基金“一对多”业务)正式开启,9月份多只“一对多”产品扎堆上市,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公募基金通过“一对多”业务与阳光私募展开直接竞争,争夺高端富人客户,抢走了不少人气。

然而,经过一年的发展,“一对多”产品业绩不振,原先高涨的人气大幅插水,在与阳光私募的竞争中已落于下风。

“一对多”人气高开低走

中银基金首先拿到证监会的发行批文,其“一对多”产品发行当日即宣告结束募集,募集资金规模高达4亿元。其后,易方达、交银施罗德、工银瑞信等基金公司均相继发行多只“一对多”产品,募集规模也接连创出新高,华夏、易方达等业内龙头的募集规模接近20亿。9月份,16家基金公司共计30多只“一对多”产品获批上市发行。平时见多识广的富豪们对“一对多”产品十分追捧。由于“一对多”产品有募集人数200人的上限,许多投资者主动上门预约,生怕错失了发财的机会。

在经历了发行初期的疯狂追捧后,“一对多”逐步沉寂,产品的发行速度不断减慢。据安信证券研究所统计,截止2010年7月31日,共有34家基金公司发行了171只“一对多”产品。其中去年9月至12月,基金公司共发行“一对多”产品80只,平均每月20只,占了总发行产品的一半,而今年前7个月,只发行产品60只,平均每月不到10只。

另一方面,阳光私募在进入2010年后,产品的发行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新产品发行数量大增。据瑞富阳光私募研究中心统计,仅上半年就有超过200只阳光私募产品募集发行,半年的发行量就超过2009年全年100只的水平。

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向媒体透露,“一对多”产品非常难发,除了市场大环境不好的原因外,“一对多”产品自身业绩不佳,整体落后于阳光私募才是主因。

“一对多”业绩不如阳光私募

安信证券研究所统计显示,在公布了业绩基准的“一对多”产品中,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绝对收益基准,只有极少数产品沿袭了公募基金的风格,采用股票和债券的混合指数作为衡量业绩的准绳。追求绝对收益,为持有人资产保值增值是“一对多”产品发行时高端客户最为看重的特点。然而,“一对多”在过去一年的表现却令投资者大失所望。

由于“一对多”产品的净值仅向持有人公布,外界掌握的多是不完全的统计资料,之前有权威媒体报道,截至7月末,仅约13只产品取得了正收益,占比不到10%,大多数产品净值在1元以下。“原本以为,基金公司投研实力雄厚,做类似‘私募’的专户会更有优势,现在看来,结果和预期恰好相反。”有投资者向媒体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阳光私募则表现出较好的抗跌能力。据Wind资讯统计,截止7月末,共有接近200只阳光私募基金在过去一年中取得正收益,占比接近30%,收益最高的为深圳市翼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翼虎成长,年度收益率超过60%。

在与阳光私募的业绩竞争中,“一对多”完全落后。

本报记者向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询问其旗下“一对多”产品业绩不佳的原因,工作人员承认,投资经理对本年度下跌行情预计不足,投资节奏把握不佳,造成了净值的下跌。

而业内人士表示,习惯追求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初涉私募业务,在投资理念、人才储备等方面并没有充足的准备。“一对多”业务必须转变投资思路和投资策略,将对风险的控制放到首位。


相关文章
  • ·基金一对多满周岁 人气输私募
  • ·3000点市场震荡 基金一对多表现不俗
  • ·基金一对多最牛产品跑赢王亚伟近10个百分点
  • ·展恒理财:基金一对多和阳光私募的比较
  • ·国泰基金一对多第三单11月12日发售
  • ·券商“小集合”倒计时 与基金一对多抗衡
  • ·基金一对多重磅出击 寻找业绩确定性个股
  • ·交银等基金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正式获批
  • ·30多只基金一对多获准发行 或带来百亿资金
  • ·[图文]基金一对多报备首日 数十家公司赶头班车
  • ·基金一对多开闸 私人银行“揽客”添新招
  • ·基金一对多专户细则或7月中旬出台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