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央行票据都是货币型基金的重要配置对象,然而伴随着近期央行对公开市场操作的连续调整,央票发行数量减少,货币型基金收益面临下滑的窘境。
货币型基金表现出色
货币型基金只投资于货币市场,如短期国债、回购、央行票据、银行存款等,属于无风险基金,近年来平均收益率在2%左右。其流动性仅次于银行活期储蓄,每天计算收益,一般一个月把收益结转成基金份额,收益率较1年定期存款略高,且利息免税。
今年以来,债市以及央行票据表现出色,货币型基金从中受益不浅,截至11月7日的最新统计显示,51只货币型基金今年均实现正收益,并且收益率都超过2%,其中6只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达到甚至超过3%。在股市不断下跌的大环境下,货币型基金表现异常抢眼。
票据发行数量降低
1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决定隔周发行3个月期央行票据,同时当周暂停发行。这是继10月27日央行决定隔周发行1年期央票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业务转向的又一举措。渤海证券研究所债券分析师徐华表示,"保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货币政策已全面放松,中国也已经进入降息周期。央行两月内已降息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2次,利率政策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已全面转向,因此,作为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也已经全面转向,由之前的净回笼逐步演变为净投放。由于央票发行的职能是央行回笼而不是投放基础货币,因此,他预计,在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的背景下,各期限包括1年期、3月期央票的发行频率和数量将逐步减少,甚至最终将停止发行。
货币基金收益或将下滑
伴随着央票的减发甚至停发,将央票作为投资方向的货币型基金将受到较大影响。渤海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谢富华表示,根据以往的情况来看,货币型基金的平均收益应该不超过1年期银行基准利率,而伴随着央行下调存款利率,货币型基金收益率也将受到一定影响,难以保持目前水平。另外,谢富华表示,在票据发行数量下滑的大趋势中,货币型基金投资重点将进行转向,例如:中短期国债、金融债、优质票据、企业债等都可能作为投资的下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