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扩大,香港雷曼迷你债券风波也越演越烈。上周末美国重量级信贷衍生品拍卖商Creditex和Markit在其网站公布了由14家交易商参与的雷曼信贷违约掉期合约(Credit Default Swap,CDS)的公开拍卖结果。最终价格显示,债券持有人每一美元面值的CDS只能换回8.625美分!这或将引发新一轮的金融海啸,同时也令雷曼迷你债券的解决难上加难。
雷曼黑洞逐步扩大
业内人士认为,上周末的拍卖结果毫无疑问将会带来新一轮的金融机构震荡,因为这些CDS大部分均获得金融保险机构的承保,这意味着那些为雷曼债券承保的保险公司对每1美元的CDS得支付超过90美分的补偿。根据香港媒体的披露,市场上大约有4000亿美元雷曼债券,即有关机构最多需要赔偿约3600亿美元(确切数额要视实际投资额有多少)。
CDS的过低拍卖价格对于解决香港雷曼迷你债券纠纷无疑是雪上加霜。
需要指出的是,雷曼CDS与迷你债券并非同一产品。在香港的雷曼迷你债券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以雷曼作为掉期担保人的债券,涉款约127亿港元;另一类是以雷曼本身作为信贷对象,由于雷曼已经破产,按程序必须赎回,此类迷债总值约30亿港元。
目前引发争议最大的迷你债券是第一类产品,它实质上是一种结构性产品,尽管并非CDS,但是CDS却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持钩产品。随着CDS在上周末的拍卖价格跌至面值10%以下,雷曼迷你债券的“苦主”们担心,银行在考虑回购时的价格可能会令人难以接受。
随着金融风暴的扩大,各类金融产品的价格均在大幅下挫,上一周全球股市经历了数十年来罕见的连续性跌势。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蔡耀君认为,投资者要取回所有本金有一定困难,建议投资者采纳香港政府提出的,由银行按适当价格回购雷曼迷你债券的方案。
恐将对银行投资品设限
雷曼迷你债券事件演变至今,矛盾的焦点主要是销售这批产品的香港各大银行。大部分“苦主”指责银行销售人员没有进行足够的风险提示,甚至销售员自己都不明白卖的究竟是什么产品。
银行销售暴露的问题促使金管局进行反思。上周末,蔡耀君表示会研究银行是否适合继续充当类似雷曼相关投资产品的中介人,抑或是由专业投资机构负责;如果由银行继续销售,是否需要增加条款跟进。金管局总裁任志刚表示,甚至考虑干脆要求银行停止销售投资产品。
谁该为“雷债”事件埋单?
舒时
雷曼“迷债”事件同时也引发香港社会的思考,究竟谁应该为这起事件负责,并承担相应赔偿?“苦主”们认定银行及金管局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面对事件,金管局坦承需要反思。金管局总裁任志刚透露,在雷曼事件后,正思考10项有关“投资者保障安排问题”,包括目前的“投资者自己负责风险管理”的政策。他本人对把复杂的结构投资产品在银行零售层面发售持保留意见。
银行方面,大部分声称仍在调查内部销售手法,如果确有问题,将会严惩。
也有人认为投资者自己该负起责任。香港的政府顾问之一刘梦熊在专栏中表示,迷你债券“苦主”因为雷曼兄弟破产被害到血本无归确实令人同情,但是这次金融海啸,无论股市、楼市及各种衍生金融产品,大家都亏蚀严重,不能要求政府“包底”、甚至百分百赔偿本金。
“作为‘雷债’投资人,全部都是成年人,弄不清合约内容就不要随便签名,签下去便‘愿赌服输’,岂能输打赢要?”刘梦熊说。
但是香港《信报》财经的主笔之一曹仁超在10月10日的专栏中认为,不能把有关事件推向散户投资者,银行与监管当局应该负起责任。他指出,推荐这种高风险产品的银行销售人员大部分缺乏专业的财务策划师牌照,连职员自己都搞不清的产品却向投资者推荐有违常理。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已经明确表态,纳税人不会接受政府为雷曼迷你债券包底的做法。“特首”曾荫权则表示,将支持由银行回购雷曼债券的方法,并呼吁投资者冷静务实处理事件。香港方面即将委任独立评估师,与香港银行公会共同制订雷曼迷你债券的回购价格,以减少银行与客户在价格问题上的争执,以期尽快解决这场风波。
[责任编辑:nigel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