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今年1~7月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速度创下了近十年来最快增长速度。不过,寿险保费这一创纪录增速却使保险业如坐针毡。保险专家认为,今年下半年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保费大起大落,并减缓效益较低的银行保险保费增长速度,保险业将面临为金融业风险兜底的凶险局面。
中国人寿(601628.SH)、中国太保(601601.SH)等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应对“增长难题”。
“热钱”涌进银保市场
保监会最近披露的前7个月数据显示,寿险公司保费收入4818.9亿元,同比增长66.7%。其中银保业务增长尤其突出,第二季度银保渠道保费收入达到812.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06.4%,个别保险公司银保保费同比增长甚至超过300%。
而创纪录的寿险保费收入中,大部分是由投资连结保险(投连险)、万能险等理财型保险产品所贡献。
“保险‘疯卖’的现象让我想起十年前的保险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庹国柱对保费收入放量增长十分忧虑。十年前,银行存款利率连续下调,使得保单预定利率高于银行定期储蓄利率,有的保单预定利率最高达8.8%,但当时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有限,这样每卖一份保险,就赔一份,最后给保险业造成几百亿元的利差损(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保险合同预定利率而形成的亏损)。
而这“赔本赚吆喝”的一幕十年后可能重新上演。今年初,一家新寿险公司向其股东单位中石化的员工销售一种短期意外险保险产品,保单保底年利率5.6%。这个比一年期存款利率高得多的保险产品一推出就旺销。但在今年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一个短期型预定利率为5.6%的保单显然会给这家保险公司的投资带来压力,稍有不当,就将会形成一个“利差损”产品。
“现在银保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由于保险公司给银行较高的手续费、激励费、培训费,多种成本加在一起,结果是卖得越好,保险公司赔得越多。”庹国柱说。
由于大部分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是期限短、保障功能弱的趸缴(一次性缴清保费)、投资理财型保险产品,这部分保费收入存在钱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隐患;投保容易退保率也高,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执行院长郝演苏把这种保费称为“热钱”。
郝演苏在广东调研时发现,很多投资者把万能型保险当成股市波动时的短期避风港,甚至一些境外资金也把到境内市场购买银行保险产品当做货币保值的短期通道。“初步估计,有不少于100亿元的资金流向了以人民币计价的万能险、投连险和分红险等理财型保险产品。”
“‘热钱’涌动使保险业面临两大风险隐患,一是趸缴保单面临退保风险;二是短期期缴保险产品第二年不再续保,这足以引起保险业保费的大起大落。”郝演苏强调。
不仅如此,投资性业务过度发展,保障性业务发展滞后,保险业正在偏离保险本身功能。郝演苏认为,由于业务结构中传统保障型保险业务规模不断缩小,以投连险、万能险为主的理财型保险业务量不断加大,造成“生产保险的不做保障,买保险的买不到合适的保障,卖保险的又没有保障。”“除了偿付能力,保险业最大的风险就是保险业主营业务不经营风险保障型产品。”
此外,财政部正在起草《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征求意见稿)》,未来在新会计准则下, 投连险、万能保险等理财产品收入将与传统保障产品收入分开记账,也就是说,投连险和万能险收入将不记入保费收入,未来保险业保费规模将大大缩水。“这就是被边缘化的风险。”郝演苏说。
保险业“备冬”
寿险保费激增隐含的风险已经引起监管层警觉。
8月下旬,保监会分别召开由各地保监局和各寿险、健康保险公司负责人参加的寿险工作会议,会上,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疾呼:“各公司要高度重视业务增长大起大落风险,抓住当前有利时机,集中力量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长期性、保障性业务,加强风险管控,促进寿险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而保险公司也开始“未雨绸缪”。最早开始调整的是外资保险。中德安联在2006年、2007年曾依赖银行保险的旺销使保费收入翻了两番,今年却主动削减银行保险的销售。中德安联有关人士透露:“年初从欧洲总部就发来指令,开始战略性压缩银行保险业务,同时将业务发展方向重点转向团险销售队伍的准备,未来将在养老、医疗险方面重点拓展。”
太平洋寿险则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调整业务结构,收缩万能型产品线。太平洋寿险董事长金文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发现投资型保险更多类似一个委托投资资金,保险保障基本功能很弱,不符合太保追求的价值可持续增长目标。”
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太平洋寿险的万能险占总保费收入的55%,今年一季度时降低到51%;上半年,进一步降低到34%;6月份占比已经不足3%。
中国人寿副总裁刘英奇在公司“2008年全球开放日”上表示:“中国人寿下半年在银行保险业务上将侧重期缴、保障型业务,扩大银行保险的利润率。”
但刘英奇并不完全看衰银行保险业务增幅。她认为:“银行保险渠道在近几年成熟起来,扩大了保险覆盖面,也培养了队伍。银保销售收入成为保险公司重要的保费来源。中国人寿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不可能不考虑市场需求。只能在顺应市场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银行保险大起大落的风险。”
“要与银行沟通,调整银行保险的产品结构,做有效益的业务。” 刘英奇强调,“保险与银行的关系除了渠道销售,还有大额银行存款、委托资金等,其实保险公司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
机构动态
太保:香港上市搁浅
中国太保原定于今年9月14日到香港进行IPO的计划没能在最后期限实现。这个香港IPO期限的承诺,是在2007年圣诞节当天中国太保成功登陆A股时对投资者作出的,现在看来变成了海外上市的羁绊。中国太保A股今年以来虽然业绩稳定,但A股股价却一路走低,投资者对中国太保能否在9月14日登陆香港H股持有疑虑,信心不足。如此一来,太保H股IPO发行就需重走一遍流程,包括再次经过股东大会表决以及证监会批准这两关。
点评:实际上对于在香港IPO,中国太保与其外资股东凯雷的想法似乎不尽相同。中国太保对到香港市场再融资并不迫切,表现较为冷静,而且中国太保在A股市场所融得的资金也足以支撑现在的业务发展,资金需求并不急切。但中国太保登陆香港的延期,凯雷急于通过市场套现获利的希望就暂时破灭了。
招行:永隆收购交易最迟延至10月底
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交易最终终止日原定于9月14日,但双方的买卖交易仍未有最终确定消息。5月底,招行以现金193.02亿港元的对价有条件收购香港伍氏家族持有的永隆银行53.12%股权,双方签署了买卖协议。然而招行收购永隆银行的计划仍然在等待内地监管部门的批准,这使原定的收购时间表有所推迟。
8月中旬,招行和永隆银行发布联合公告,称收购仍在等待批准,因此将完成收购协议的终止日从8月15日推迟至9月14日。而近日招行发布公告称,由于收购永隆银行的有关条件不太可能在9月14日前得到满足,因此招行和永隆银行双方均同意将买卖协议的最后终止日进一步延长至10月27日。招行同时表示,在经修订之最后终止日前完成有关条件应没有重大问题。
点评:招行与中国太保一样,9月14日都是两者向投资者作出各自承诺的日子。对于招行的这桩海外巨额收购项目,投资者寄予极高期望。双方最终交易仍未完成,不过,永隆银行的目前股价在144港元左右,而当初招行作价每股156.51港元的收购价,也就是说,招行对永隆银行的投资实际上出现了一定浮亏。
[责任编辑:cindy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