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行“利得盈”2007年第41期保本浮动收益型信托类理财产品到期兑付,实现收益率4.11%,低于现行同期限银行定期储蓄。在调控政策不确定时期,市场或许有必要重新评估信贷资产类产品。
产品设计对加息准备不足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5家大型银行通过理财产品(信贷资产类产品)投入企业的资金约有2400亿元,比年初增加逾1500亿元,7月同类产品占比已达44.2%。
市场曾认为,信贷资产类产品的最大风险是企业违约。对此,部分银行在发行同类产品时,大部分将资金流向企业锁定为央企及行业垄断企业。但除了上述风险外,央行利率调整对同类产品的影响也较大。
以上述建行理财产品为例,虽然此收益相比于去年8月的1年期银行储蓄利率高了近20%,但央行去年4个月内连续3次加息,超出了银行产品设计之初的预期,导致对企业信托贷款利率定得较低。这表明利率因素或许也是该产品面临的潜在风险。
利率优惠加大投资者风险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6月是信贷资产类产品发行的井喷期,目前,同类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在4.8%~5.5%左右,与同期储蓄利差在0.66%~1.68%之间,但却比1年期贷款利率低了近40%。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国企及行业垄断性企业并不缺乏银行信贷渠道,银行以理财产品为其融资主要是为了维系客户关系,所以在利率上优惠力度明显,但这样做却无形中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
星展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学家梁兆基上周发布报告认为,最近管理层一连串政策实际上是为加息开路,即使CPI稳定在5.5%,利率仍有1.5%的上调空间。显然,这一空间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信贷资产类产品与储蓄的利差。同时,相比于并不明朗的加息,监管层对信贷资产类产品的关注也是产品未来走势不确定的因素之一。
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和金融稳定部主任凌涛曾在一次论坛上指出,信贷替代业务的创新已经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果。而据媒体报道,在调研辖内信托机构的基础上,今年7月,央行上海总部有关部门已经赴银行机构,针对银信合作开展调研,银行借道信托的创新业务也已引发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下一步银监会有关部门将组织相关调查。
[责任编辑:divo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