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真伪结构之辨 交行回应社科院理财月报
发布时间:2008-8-5 19:19:24
 
文章内容

近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发布的《银行理财产品评价分析月报(2008年6月份)》(下称“月报”),引起了一些商业银行的关注。

月报称,在结构类理财产品方面,当月除一家大型银行发行的一款产品是“真”结构产品外,中资银行发行的其余大都是“伪结构”产品,即表面上是结构性产品实则是固定收益类的产品。

这份报告引起交通银行的关注。8月4日,交行个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靳继同告诉记者,看到上述报告后,他们第一时间联系了报告的发布单位和作者。因为交行近期仍重点推出了一款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并且在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上,交行的份额已超过50%。

交行负责理财产品的人士认为,该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实打实的“真”结构产品,而据他们了解,社科院给出的答复是,该理财中心的产品库未收集交行近期推出的上述结构性理财产品信息。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真伪结构问题应由监管部门予以评定,但“伪结构”的出现可能有着两重原因:其一,与保本型固定收益产品相比,结构性产品有着较高的预期收益率,这将有利于销售推介;其二,固定收益类产品设计原理较为简单,而结构性产品则能体现出银行的创新能力,如外资银行甫一进入零售市场,并将此类产品作为差异化竞争的“利器”。

今年以来,次贷危机继续拖累全球资本市场,导致国内银行推出的与海外资本市场挂钩的结构性产品或者投资海外的QDII,纷纷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一度备受青睐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成为“鸡肋”,大部分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纷纷推出融资性理财产品。

而交行虽然也适当增加了融资类产品的比重和强化风险管理,却仍然将结构性产品作为主线。“交行将在稳健的基础上,坚持做结构性理财产品。”交行个人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刘立志说。

结构性产品市场清淡

今年上半年,“由于市场波动,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与海外市场挂钩的结构性产品或者投资海外的QDII,纷纷出现零收益,5%左右的产品出现负收益。”交行个人金融业务部一位人士称。

今年3月份以后,大部分商业银行推出保本型固定收益产品。结构性产品的市场占比大幅下降,一些银行该类产品的上市节奏也在放缓。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上述月报也显示,据该中心统计,6月份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423只,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383只,占比达90%以上,余下的40只是结构类理财产品。

月报还表示,6月份固定收益类产品数量有所增加,其中银行承诺固定收益的产品数量显著上升,表明各大银行开始切实关注理财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如何做到保本固定收益?上述交行个人金融业务部人士称,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融资性理财产品,“所谓融资性,一是因为贷款规模控制,二是由于风险不能过大,引入一些担保等其他风险防范措施”。

融资性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以票据(商业承兑汇票)和信贷资产(以信托为平台)为主。“有的银行做了大量的票据类产品。今年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整。”上述交行人士续称,而融资类产品在交行理财产品中的占比也有一定的提升,两类(基础资产为票据和信贷资产)产品占比约为20%。

力挺结构性产品

在这一波动荡行情中,交行称其结构性产品表现良好,90%以上都达到了高收益率,这是交行仍然坚持推出结构性产品的重要原因。而交行的结构性产品之所以能保持较高收益,主要是依靠其放弃挂钩股票市场、转而挂钩商品(如农副产品、能源、贵金属等)市场的投资策略,在挂钩币种上,也选择了澳元这一强势货币,规避了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

“有的商业银行考虑到市场风险,把大量精力放在融资类产品上;而交行的策略是稳健和丰富产品系列,坚持做结构性产品,但要更稳健。”刘立志表示,去年开始,在产品设计中,交行增加了风险管理的意识,“看到了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通过一些避险工具来防范风险”。

目前,交行在整个结构性产品市场上的份额达到50%以上。

刘立志表示,市场低迷的时候,往往是结构性产品的机会,反之,在市场达到高点的时候,对挂钩标的的选择要尤为谨慎。

据交行人士介绍,该行近期发行的理财产品属于典型的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该产品将本金用于固定收益产品投资,如投资央行票据等,利息部分投资与德银商品优化指数挂钩的期权;在条款约定的方式达标的前提下,客户可以获得高于存款的收益,否则,客户到期仅能获得本金保障。

据其介绍,结构性存款是指结合了固定收益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与传统的存款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理财产品;其收益率与产品中规定的国际市场上的利率、汇率、股票、商品、信用或者金融衍生产品等挂钩;结构性存款通常预期收益较高且保证本金安全,适合寻求更好的存款收益同时希望保护资金安全的投资者。

[责任编辑:cindyzheng]


相关文章
  • ·真伪结构之辨 交行回应社科院理财月报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