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上海市民政局推出了“二万五工程”,向特定低收入人群提供总价千元 左右的墓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北京等地都相继推出了花坛葬、树葬等多种形式的节地葬,市民只需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让亲人有一个良好的安置场所。 不过,这样的产品到目前为止认可度却并不高。
市民:
我是不想被葬在那儿的,我总想买个墓地吧,我前一辈子苦到现 在,80岁的人,再把我放到那个地方,我觉得对我们老人太不关心了。
解说:
位于北京昌平的这家墓地,从上世纪90年 代开始经营海葬业务,选择海葬的死者家属可以将亲人的名字刻在这面纪念墙上。而近20年过去,除了最早一批海葬者,墙上依然空空如也。与此同时,墓园也从 2003年开始开发更有利润的墓地业务。
墓地销售人员:
在一个树下面挖一个坑,直接撒骨灰或者是埋骨灰盒,3000 块钱,一个低保区。拿着低保证明过来,你不拿低保证明过来也能买。
记者:
低保的都是在这儿?
墓地 销售人员:
对,下面还有树葬是6500,盖一个简单的小墓穴,在地下的。
解说:
谈到未来,这里的 业务员向我们透露,今年整个墓园的销售任务为1500万,而清明正是销售旺季,过去的一个月销售额已经超过百万,与之相对照的是整个墓地产业在悄然中蓬勃 发展。
字幕提示:电影《疯狂的赛车》片段
我们这里是高尚社区,上风上水,地下CBD,人生后花园,按均价仅售人民币 三万元整,值得一生典藏。
您这,还有没有点再便宜点的?
跟你把话都讲成这样了,那抱歉了,我们这里是墓地中的CBD 了,没有钱的话可以考虑,请到庙里供养。
主持人:
面对越来越高的丧葬费用,我们来听一听一位专业人士的看法,他是来 自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的秘书长伊华。
秘书长,您好。
伊华(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您好,主持人。
主持人:
您给我们说一个数字,比如说像生活在北京、上海这种大都市的人们,如果要在在世的时候为自己 死后准备一点钱,准备多少钱就够用了?
伊华:
我觉得,现在对整个丧葬消费,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讲,实际上大家还是有一 点误区的。刚刚电视片里放到的,就是各地的墓价包括殡仪消费,各方面的价格在不断地攀升。实际上这是个事实,在这个事实的背后实际上有很多原因构成。刚刚 您的问题就是,现在目前如果我在生前要把后事进行处理的话,我应该准备多少钱?他有不同的需求,比如说,现在我们拿上海来讲,对一些特困的、贫困的丧葬用 户来讲,他千元就可以办丧事。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一万块钱左右就可以料理他的丧事。还有,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家庭条件好的,或者是社会 背景比较强的,他愿意花费多一点的钱,这些人也可以得到一种消费需求的体现。
主持人:
说到这儿,秘书长有一个问题, 人当他离开这个人世,他是不是有尊严,他是不是很安祥,跟花多少钱给他办后事是不是成正比?
伊华:
我觉得这没有必然 的联系。实际上,有些在丧葬消费当中他不花很多的钱,但他依然做得很有尊严。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我们在节地葬产品推销的过程当中,有很多花坛葬、树 葬、草坪葬,包括海葬的这些人,他们实际上选择这种节地环保的葬式,不是因为他的消费比较低廉,就是子女对他没有孝心,或者他自己离开的没有尊严。我觉 得,这样的一些葬式,同样在某种意义上,它也体现了一种对整个资源热爱、爱护的一种想法。
主持人:
好,谢谢秘书长, 谢谢您!
岩松,刚才也说了,你怎么去说,能够让自己的亲人很好地走,多少钱是一个合理的价钱呢?
白岩松:
它其实背后跟中国传统的这种面对死亡的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我猜想今天的这期节目收视率不会太高,因为很多人一看这个话题,就遥控器一按跑了。因为什么 呢?我们在面对一个大家平常比较忌讳的话题。这种忌讳就是,很重要的一点,大家都不谈论它,其实人生就是生、老、病、死,谁都回避不了。但是由于我们没有 一个宗教进行这种支撑,因此大家不会在平常的生活中去更平静的谈论它,其实内心又都恐惧。当出现亲人死亡的时候哭天抢地,而且往往有时候孝子要通过多花钱 来体现自己的孝顺,就好像要毕其功于一役,把所有的幸福、孝顺等等,全部浓缩在我要给他办一个厚厚的丧事上,正好让那些想挣你钱的人钻了大大的空子,你以 为你花了16000元或者18000元钱,给父母或者离去的亲人买了一个那么好的骨灰盒,其实成本价才200多元,他利用的就是你传统文化中间的这种心 理。
主持人:
所以说,丧葬费用的不断提高跟我们自己的心态是密切相连的?
白岩松:
当然。其实,我觉得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方面,首先要去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规范这个市场。包括有人提建议,中国已经有很多个城市医院的太平 间已经取消了。因为好多人可能没算这笔账,接近90%都被个人承包了,它并不是医院太平间的概念,已经被承包了。因此,乱收费、多收费等等屡见不鲜,现在 希望能够把它取消,规范化。
第二,政府应该慢慢地像很多城市开始做的这样,把殡葬业当成一个社会公益事业,带有某种公益的事业。另外加 强监管,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段时间来改变中国人面对死亡的这种态度,和好像不多花钱就不孝的这样一种感受,活着的时候过好每一天,而走了的时 候就像那句老话,死如秋叶般静美。其实,树葬、海葬或者怎么样,如果我们回忆生活中的每一天,跟父母、跟亲人在一起都很开心,这是最好的一生。
主持人:
也就是说,用一种像树葬、花葬、海葬这种方式,能够让自己亲人平平静静、宁静的走,这是最好的纪念?
白岩 松:
我说的就是,活着的时候,每一天大家都过得很好,这难道不是一个最好的孝顺吗?如果有矛盾也尽量地去化解,然后在走之后的时候,其 实就走一个正常的,或者说是改革的这样一种丧葬文化。有的时候很多人会去羡慕,西方人怎么放着音乐去……